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貧血不一定是缺鐵!慢性病、腫瘤也可能是元凶...醫解析貧血3大類成因、6症狀及治療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17日01:00 • 林勻熙 整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成人男性血紅素低於13g/dL,成人女性低於12g/dL,即可被診斷為貧血。兒童則以各年齡層統計值為標準,略有差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你是否經常覺得臉色蒼白、容易疲累?許多人一聽到「貧血」直覺聯想到缺鐵,便急忙補充鐵劑或保健食品,但事實上,貧血並非單一疾病,而是身體異常的重要表示,可能反映了慢性病、營養缺乏甚至內出血或腫瘤等問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指出,有些患者即使血紅素明顯偏低,也因症狀不明顯、長期疲憊早已習以為常,導致延誤就醫。他強調,貧血非一味補鐵就好,正確鑑別診斷釐清成因,才是改善貧血的根本關鍵。

貧血怎麼診斷?3大關鍵指標

貧血診斷標準依性別與年齡略有不同,其中以紅血球數量(Red Blood Cell Count, RBC)、血紅素(Hemoglobin, Hb)和血球容積比(Hematocrit, HCT)是判斷貧血及病況嚴重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成人男性血紅素低於13g/dL成人女性低於12g/dL,即可被診斷為貧血。兒童則以各年齡層統計值為標準,略有差異。

巫康熙建議,若定期健檢中發現血紅素偏低,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應進一步檢查紅血球平均體積(MCV)、血清鐵蛋白、維生素B12與葉酸濃度等指標,釐清原因並對症處理。

貧血類型怎麼區分?MCV數值初判斷

巫康熙指出,要正確鑑別診斷貧血的類型,可依據紅血球平均體積(MCV)判斷紅血球的大小,進一步將貧血分為小球性貧血、正球性貧血和大球性貧血。

類型 小球性貧血 正球性貧血 大球性貧血 MCV值 MCV<80 fL MCV 80~100 fL
MCV>100 fL 原因 以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貧血最常見 可能是慢性病貧血、溶血性貧血或急性出血 常見於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多與飲食、吸收不良或藥物影響有關

貧血的3大類成因

「貧血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症狀。」巫康熙強調,貧血反映的是紅血球的生成、壽命或流失出現異常而非單一原因造成,依其成因可分為「製造不足」、「破壞過多」、「流失過多」三種。

  • 製造不足:以缺鐵性貧血為大宗。鐵質是合成血紅素的關鍵元素,一旦飲食中鐵的攝取不足,或腸胃吸收功能不佳,就會導致紅血球生成減少。女性月經失血、青少年快速成長需求增加、素食者攝取動物性鐵源不足皆為常見的缺鐵性貧血高風險族群。
  • 破壞過多:包含先天性溶血性疾病、自體免疫性溶血、某些感染或藥物副作用導致的紅血球壽命縮短
  • 流失過多:常見於女性經血過多、消化道潰瘍、痔瘡、腫瘤引起的慢性失血等狀況。

此外,慢性病導致的貧血(例如腎臟病、慢性發炎性疾病或癌症)也是臨床常見類型。這些患者即便營養充足、無明顯出血,卻因體內長期發炎或缺乏紅血球生成素,無法正常進行紅血球生成,進而導致發炎性貧血。

貧血6症狀

巫康熙表示,雖然多數輕微或慢性貧血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當紅血球減少至某一程度,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症狀表現:

  • 容易疲勞、頭暈目眩
  • 臉色蒼白、唇色淡
  • 心悸、呼吸急促
  • 注意力不集中
  • 指甲脆弱或凹陷
  • 手腳冰冷

貧血好發族群

過去大眾普遍認為貧血是女性的專利。巫康熙提醒,男性、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也可能發生貧血,尤其是罹患癌症、腎病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等族群。以下是常見的貧血好發族群:

  • 育齡女性與經血量多
  • 懷孕與哺乳期女性
  • 青少年與成長期兒童
  • 素食者與偏食族群
  • 年長者
  • 慢性疾病
  • 消化道疾病患
  • 手術後或外傷出血
  • 遺傳性貧血帶因者
  • 長期某些服藥
  • 酗酒習慣

巫康熙進一步說明,年長者由於胃酸分泌減少、消化功能下降,加上多重慢性疾病或正在服藥,可能因飲食不均或吸收不良導致缺鐵或B12、葉酸缺乏。此外,成年男性或停經後女性出現貧血更應提高警覺,因為這類族群通常不會有生理性失血的情況,出現貧血很可能代表腸胃道有隱性的慢性出血,甚至可能與腸癌、胃癌等病變有關,需進一步接受腸胃鏡檢查

貧血怎麼治療?

針對貧血問題,有些患者會自行服用補鐵保健品,或在藥局購買鐵劑。事實上,不同類型的貧血對應的原因與治療方式截然不同,盲目補鐵恐適得其反。以台灣最常見的貧血類型為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型貧血為例,巫康熙表示,兩者症狀表現相似極甚至有可能合併發生,但是兩者治療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正確鑑別診斷對於治療尤為關鍵。

以下為各類型貧血的治療重點:

  • 地中海型貧血:為遺傳性疾病,台灣約有6%的帶因率,倘若父母雙方都是帶因者,子女罹患重型的機率高達四分之一。輕症者定期觀察追蹤,重症須終身輸血與排鐵治療,甚至接受骨髓移植。

  • 缺鐵性貧血:通常以口服鐵劑治療,每日固定劑量,補充鐵劑直至血紅素與鐵蛋白回升至標準值,期間配合飲食調整以提升鐵的吸收率,並在治療期間定期回診追蹤數值變化,若3週內指數無明顯上升,須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腸胃道出血等隱性病因。

  • 腎性貧血:腎臟疾病造成的貧血,可依情況使用紅血球生成刺激劑(EPO)等治療藥物,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

  • 巨幼細胞性貧血:通常與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有關,需針對營養補充進行調整。患者若是因胃切除手術、吸收障礙或長期素食導致B12缺乏,除了補充營養素外,有時需考慮進行注射型補充,以免長期缺乏營養素造成神經系統問題。

  • 其他:慢性失血須先找出出血源頭;免疫系統導致的紅血球破壞則需使用免疫調節藥物

巫康熙提醒,治療貧血並非一味補鐵就好,而是須經檢查釐清其機轉與背後病理,精確分類後再對症治療。建議若有血紅素偏低或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進一步抽血檢驗,以釐清背後病因。

諮詢專家:巫康熙醫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顧問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系主任、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病房病房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部血庫主任、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台大醫院兒科部小兒血液腫瘤科研究醫師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臺灣中西整合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工作小組委員會委員暨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顧問醫師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