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造模式跨海交流 馬國邦咯海島節推動文化共創與永續未來
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的邦咯島(Pulau Pangkor)近年來因「邦咯海島節」(Pangkor Island Festival)受到關注。邦咯海島節創辦人莊立康接受訪問時指出,這場始於2013年的小型島嶼文化節,10年來逐漸轉型為跨國交流的平台,吸引台灣、韓國、日本、澳門等地的團隊參與。今年主題為「島嶼與我們:編織永續的未來」(The Island & Us: Weaving a Sustainable Tomorrow),希望透過藝術與公共議題結合,讓更多人重新思考人與海洋、土地的關係。
「今年海島節的投稿,幾乎有一半來自台灣」,莊立康笑著說。這樣的現象不僅突顯台灣社區營造與文化創意的活力,也顯示邦咯海島節正逐漸走向跨島嶼的文化對話。
他特別提到,台灣在社造方面走得比較前面,尤其是在教育,像「年年有鰆」等團隊,透過教育進入社區,讓永續與生活緊密連結。「教育改變社區的概念對我們來說非常啟發。」
來自澎湖的「年年有鰆」所推動的食魚教育不僅影響當地小孩,也讓島民開始重新思考與海洋的關係,真正實踐永續生活的重要。
邦咯海島節的策展思路,這10年間有明顯轉變。莊立康回顧,2013、2014年主要以挖掘在地文化歷史脈絡為主,但自2015年起,他們開始嘗試跨島嶼交流,逐邀請了砂拉越內陸巴里奧(Bario)的原住民、韓國的藝術家及澳門的葡裔廚師參與。他說,「那時我們發現到島嶼之間雖然有差異,但卻能共享某些語言,比如漁業生活及島上生活智慧」。
然而,這樣的轉變,也逐漸讓邦咯海島節成為島嶼文化交叉的實驗場。
他強調,海島節的價值並不僅僅是「看表演」,「我們更希望它是一個凝聚的平台,能夠讓社造人、藝術家、新村代表都在這裡對話,分享各自的挑戰與解方」。
這些討論,往往從小島出發,卻延伸到更廣的層面。例如,人口老化、社區再生、永續發展,這些都是全馬甚至全球共同面對的課題。海島節因此成為一個實驗性的公共空間,嘗試讓不同領域的人找出連結。
台灣與邦咯島的差異與學習
談到台馬兩地的差異,莊立康直言:「台灣有比較完整的政策支持。」像是文化部補助與政策制度,加上企業社會責任的結合,讓社造實踐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他以澎湖為例,當地政府推動永續發展,交通配套完整,這些條件促成許多年輕人返鄉,帶動社區再生。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民間推動相對辛苦,政策不足、進展較慢。但這些年裡,莊立康也看到轉機:「近年來因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驅動,令越來越多企業和政策開始朝這個方向前進,這是好現象。」
對邦咯島這小島來說,少子化、青年外流、政策支持不足,這些都是當地社區的隱憂。但莊立康也看到鑒於社會趨勢的改變,也讓這座島逐漸活絡起來。
他舉例,一些島民會透過永續旅遊與漁業轉型,把傳統漁村逐漸結合民宿、餐飲與文化導覽,開啟新模式。
「我們也看到青年回流的趨勢,除了因後疫情衍生的『數碼遊牧』(Digital Nomad)回到島上生活,有些年輕人也嘗試結合漁業與旅遊,白天捕魚、晚上帶遊客導覽夜釣,甚至直接賣漁產品。」
他也說,隨著這些年文化觀念的轉變,島民也有著「大海是禮物」的想法,讓越來越多島民理解,生活與文化可以並存,這也支持了年輕人回到島上。
「海島節其實不只是邦咯島的事,它是一個從邦咯島出發,串連其他島嶼的文化交流平台。我們希望透過教育、藝術等,去探索島嶼永續的可能性。」
邦咯海島節走過10年,從深耕在地故事,到跨國文化的交流,逐漸累積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由東方人文藝術館主辦、愛康基金會贊助的第七屆邦咯海島節將於10月3日至5日在邦咯島登場。 3天內超過30場活動涵蓋展覽、論壇、紀錄片放映、音樂會與體驗工作坊,聚焦海洋保育、漁業文化、生態藝術與社區行動。
邦咯海島節講者與藝術家包括《城市如何文化》作者茹國烈、台灣社造導師許主冠、生態研究員吳詠馱、爵士音樂家鄭澤相及其樂團WVC、環保攝影師兼速寫畫家莊嘉強、生態繪本家梁玉美(阿米)、日本裝置藝術家神尾卓次、台灣環保攝影師李閩語,台灣阿美族藝術家林戎依,以及跨界藝術家李謝晨語等。
此外,綠色和平馬來西亞(Greenpeace Malaysia)、MareCet海洋哺乳動物保護組織、慈濟基金會和台灣澎湖的年年有鰆等機構,將設立現場攤位並開展分享活動,推動多元社會對話與環保行動。 紀錄片《海面上的光》導演陳子韓則以鏡頭探索邦咯島民與海洋之間的深層聯繫,海面光芒背後的生態意義與文化內涵。
作者》陳億佩 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系碩士畢業。曾在馬來西亞多家平面和線上媒體機構任職政治時事記者,也曾是旅遊雜誌的編輯,熱衷觀察時事,也喜歡到處旅遊,探討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