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貨之都」到「假貨天堂」
曾幾何時,香港以「正貨之都」與「購物天堂」自豪,清楚的「正版正貨標籤」、政府執法到位加上消費者委員會等的投訴管道完善,是品牌與消費者都信任的市場秩序。如今,從政府採購到民間活動,從街頭到網上,充斥的卻是「假招牌、真斂財」,從假的水再到假的比賽與承諾,構成一幅荒誕而真實的當代香港風景。
水都可以有假?
最近最具象徵性的事件,是香港政府物流署標出的樽裝水(桶裝水)採購風波。香港警方與海關拘捕了涉事供應商「鑫鼎鑫商貿有限公司」的一對夫婦,指其向政府提交虛假投標文件,訛稱供應知名品牌,實際上「觀音山」中國公司卻指出沒有參與香港政府的投標案;案件最近已經在香港的法院提堂,被告不准保釋,還押候訊。醜聞爆發後,政府物流服務署立刻終止合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稱會邀審計署獨立檢視招標機制,但對關鍵流程與把關失效仍諸多避而不談。這不只是「水安不安全」的問題,而是對制度信任的坍塌,當連政府採購也疑被「假文件」與「假品牌關係」牽著走,市民以後在外邊還能相信誰?
連李小龍模仿大賽都可以又是假?
同一時間,民間亦上演了「假名義、真生意」的戲碼。以「李小龍紀念」為名、在沙田龍華酒店舉辦的「第一屆李小龍模仿大賽」,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揭出現場掛羊頭賣狗肉的亂象,唱歌跳舞推銷齊上、比賽影子難覓,甚至主辦方被酒店質疑有「走數(欠債)」、「騙吃騙喝」之嫌,而活動宣傳亦寫明「來賓可上台演出、收約$50起首歌」,跟一般紀念/競賽活動的預期相去甚遠。這種借名人光環「借場趕集」的做法,正好折射出今日市場的「假」風氣如何堂而皇之地佔領公共空間。
唯有數據才是真理
一單半單的事件很常被政府說是單一事件,如果宏觀的方式去看相關數據就只會顯得更無情。騙案已成為全港罪案的「主科」,2024年詐騙案達 44,480宗,按年再升11.7%,佔整體罪案46.9%;當中61.8%為網路騙案,涉款金額約91.5億港元。警方雖稱升幅較前兩年收窄,並加強與銀行、電訊商合作,但詐騙仍高企,破壞的不是個別荷包,而是社會對交易與制度的基本信任。
更諷刺的是,假話往往來自最不應說假話的人。面對制度性錯誤,官方總愛用「個別事件」、「已即時跟進」的套話去沖淡作為政府本身就應當負起的責任;面對自由指標與法治評級的滑落,當權者依然一邊收緊空間、一邊重複「香港仍有自由、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口號。當現實一次次以「假貨」「假標書」「假活動」、「假民主」拆穿政治口號的空心,香港從「正貨之都」轉向「假貨天堂」不只是消費信心的退步,更是政治與社會誠信的分崩離析之始。
在香港,最大的騙子不是什麼「鑫鼎鑫」、「金光家族」,而是香港政府;「香港仍有自由、有一國兩制」是一個講得最久、成本最低、但代價卻最昂貴的一個謊言。
作者》關山月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