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條背後的底層互害
【引言】在餐館續一碗麵條,是華北地區生活中的瑣碎日常,近日卻在河南鄭州演變為全中國輿論焦點。從消費者與商家的爭執,到網民群起圍攻,再到麵館被迫停業,這一連串事態折射出的不是單純的服務糾紛,而是當下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底層互害」。它揭示了普通人之間如何在有限資源、經濟壓力與情緒出口的多重夾擊下,彼此對立與發洩的嚴酷和無奈。
「不續麵」引發集體圍觀
事情的起點並不複雜。八月中旬,三名女子帶著四名孩子在河南省鄭州某家餄餎麵館消費,總額約一百四十元人民幣。她們在商家用餐時因為續了兩次麵後,在第三次續麵時與商家發生口角。顧客隨後在網上留下差評,而麵館老闆則將爭執經過拍成影片,公開到社交平台。
這迅速引爆輿論。影片中顧客與孩子的身影被公開,引來大量網民指責。爭議的核心,從「續麵是否合理」轉向「商家公開顧客隱私是否恰當」。隨後,在當地街道辦介入調解下,雙方簽署和解協議,要求商家刪除視頻並致歉。
然而,矛盾並未隨之平息。店主在和解後再度發佈帶有諷刺意味的言論,譬如「就算吃不完倒掉,也不給那『七匹狼』吃」,進一步激怒了輿論。最終,事件愈演愈烈。老闆公開道歉宣佈可無限續麵,但大多數網民並不買帳。差評像潮水般湧來,外賣平台上瞬間出現數以萬計的負面評論,店舖星級迅速下跌。更直觀的現象,是鄭州本地民眾聚集到麵館門口,拍照、圍觀。短短幾天,這家原本默默無聞的麵館成了眾矢之的,被迫關門停業。
餄餎麵(饸饹麵)是中原地區具有千年歷史的飲食,以小麥為原料製作、搭配牛羊骨肉的高湯,味美爽口,也因為這次風波而走紅。從餐桌爭執,到社交媒體擴散,再到群體性網路撻伐與現場圍觀,最後走向店家崩潰,這不僅是消費糾紛,更是一場現實版的「基層社會內亂」,其背後揭示的是一種結構性的階級爭奪邏輯。
消費者與老闆,本質上都是底層
乍看之下,消費者與老闆似乎是對立的兩端:前者被質疑「貪小便宜」,後者被批評「小氣且缺乏修養」。但如果從更宏觀的層面來審視,雙方其實都是當下社會的底層角色。
顧客是普通家庭,帶著孩子外出就餐,本身對價格敏感,所以才在一個孩子沒吃飽時,特別在意「續麵」這樣的服務。這種在意,並不只是小聰明,而是生活成本計算下的本能。幾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大量支出,家庭很可能在緊張的經濟縫隙中掙扎。對於他們而言,多吃幾碗免費續的麵,就是實實在在的節約。
而店主經營的只是小微餐館,租金、水電、原材料、人工,每一項都是負擔。在餐飲行業競爭激烈、客源不穩的情況下,任何一點額外成本都可能影響收支平衡。所以,這位老闆沒有管控好自己的情緒,用錯誤的方式來維持成本。
所以在這件事中,所謂「利益之爭」本質上是「小人物之爭」。他們都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努力計較每一分成本。消費者想要最大化個人利益,老闆則要守住微薄利潤。一言不合或是一方控制不好自己情緒,衝突便不可避免地爆發。
這種對立,在誰更「貪婪」或誰更「苛刻」的命題之外,更是因為整體經濟環境下,底層角色無法擁有更充裕的安全感。每個人都在竭力維持生計,稍有摩擦,便可能釀成對立。這是典型的「底層互害」邏輯:有限資源與壓力環境,使弱者與弱者之間成為彼此的對手。
群體控訴的安全發洩口
在這次的輿論場裡,大量網民選擇給店家差評。這些差評未必基於真實用餐體驗,而是出於一種對店家服務態度的情緒宣洩。人們在互聯網上找到了一種受壓之後的道德心理反彈姿態:去集體懲罰一個失德商家。然而,這種集體性攻擊的對象是一家中小餐館,所以其影響加諸於商家時幾乎是毀滅性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店家外進行現場圍觀的鄭州民眾。這種「看熱鬧」和臨場控訴的氛圍,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心理的投射:當生活壓力與現實不滿無法直指真正的結構性經濟問題時,普通人或許更傾向於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目標去散發情緒。具體來說,相比於對房價、醫療、教育成本等宏觀議題的躺平,針對一個小麵館顯然沒有風險。批評公權力或大型資本可能帶來麻煩,但嘲諷、圍攻一個小餐館,既能獲得情緒釋放,又有群體歸屬感的滿足,甚至還能獲得「正義立場」的認同。於是,這場消費糾紛,逐漸轉化為全民參與的「社會公審」。
值得注意的是,麵館老闆的確有態度與言行上的錯誤:公開顧客視頻,發表挑釁言論,顯示出個人修養的嚴重不足。然而,即便如此,群體性地控訴與差評轟炸,最終導致店舖營業停止,這種懲罰的力度與矛盾的起點,顯然已經失衡。它不再是單純的商業評價,而是一種社會不滿情緒的外溢。只不過,這個不滿情緒和壓力,並不是這個老闆造成的。所以這當然是「底層互害」最赤裸呈現。
無可奈何的社會纏繞結構
「續麵事件」看似荒謬,卻折射出社會深層的無奈。消費者斤斤計較,因為生活拮据;商家計算成本,因為利潤微薄;網民群起圍攻,因為情緒無處可去。所有人都在經濟壓力與不確定中掙扎,卻最終將矛頭對準彼此。這是一種經過長期發展之後所累積的社會利益纏繞結構內在不良反應的體現。
一碗麵條,承載了如此沉重的意義。它真實地揭示了在結構性經濟矛盾關係中,底層之間的互害並非誰的主動惡意,而是社會環境迫使普通人做出了不得不的選擇。這樣的故事,今天發生在鄭州的小麵館,明天也可能在其他城市的火鍋店。它提醒一個並不複雜的原理:若沒有制度性的公平社會資源分配體系,底層互害將不斷上演,而每一場風波,或許都只需要一碗麵條、一碗湯、一碗白飯作為導火索。
作者》徐全 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新聞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