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賴清德說「終戰」符合台灣人史觀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8月15日是二次世界大戰80周年,總統賴清德在臉書上一席話,又引起政治口水,與其說國民黨人又要炸歷史的鍋,不如說是不借題發揮老覺得不痛快。國民黨批評賴清德身為中華民國總統,用得詞彙「終戰」而非「抗戰勝利」,是附和日本天皇在1945年發表的《終戰詔書》,前總統馬英九批賴「媚日」、「不配當總統」;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隻字未提國民黨抗戰歷史」、「完全抹去國民黨領導抗戰的史實」。
誰在抹去歷史?
2018年台灣桌遊公司出了一款以台灣為背景的二戰紙上遊戲《高雄大空襲》,隨機在路上找了40位路人受訪,題目「有沒有聽過高雄大空襲?」、「當時空襲高雄的國家?」當中第一題,有38人沒聽過高雄大空襲,第二題路人回答空襲高雄的國家則為:美國10人、日本14人、北韓1人、中共15人。
上述雖是不太嚴謹的問卷,但認為第二題「空襲高雄的國家」是日本與中共的共29人,呈現了台灣民眾的歷史錯亂。也剛好我最近與新認識的日本、台灣朋友聊天,當場的台灣朋友也驚訝「台灣人未參與抗戰」,呼應了問卷呈現的事實,就是在過去以中華民國為主體的歷史敘事,難以呈現台灣人的歷史處境:1945年以前,台灣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當時的台灣人,是日本國民。
在全體台灣人迥異的歷史經驗裡,部分參與過中國大陸「八年抗戰」,1949年後陸續抵達的台灣人,與受到日本統治、被殖民的台灣人,在立場與遭遇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對立的台灣島上,在「世界大戰」終結的這天,作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總統,使用「終戰」的意義不言而喻。
台灣人還是亞細亞的孤兒?
即便說對國民黨人的台灣史觀不抱信心的我,看到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游淑慧的發言還是不免動氣,她評論賴清德的「終戰」一詞是「完全錯亂,又不認自己的祖宗,甚至被殖民得很開心?」這番話不僅無知、傲慢,甚至無異在歷史傷口上灑鹽。身為台灣的政治人物,膽敢嘲弄被殖民統治的台灣人「被殖民得很開心?」能不被輿論譴責,真應該慶幸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教育十足成功所致。
搖滾歌手伍佰曾在歌曲《空襲警報》形容二戰台灣遭空襲時的景象:「阮阿公在空襲時跌落山腳、阮阿媽的豬圈全被燒焦;飛機飛來很大聲,遠遠不見人就知道(人死了)」「聽說是美軍要來詐台灣日本的兵仔、聽說我們總唱著日本的軍歌、聽說我們要交出鋤頭剪刀、說戰爭是保護自己的國家」。在後段形容這段歷史「這類的事情學校都沒提」,又是如此「心酸」、「歷史的傷害真的不是隨隨便便」而這就是被殖民下的台灣。
今年台灣藍白立委統刪文化部預算,其中原因包括了公共電視一部描繪台灣人日本兵故事的劇集《聽海湧》,本片內容描述了三個在底層台灣人希望藉由當兵來改善身分處境,最後卻在二戰終結後受到國際審判,而最後也因既非日本人又因戰後才轉換身分成為「中國人」而不受公正判決的悲劇故事。這也是被殖民台灣人面對認同與抵抗之間的曖昧與掙扎。而將台灣人困難處境搬上螢幕的故事,也被國民黨立委形容「媚日」而成為箭靶。
台灣被殖民的源頭是《馬關條約》,中國將台灣割讓予日本,萬般由不得自己。台灣人在殖民時期既如同莫那魯道帶領族人勇敢抵抗日本暴政,也有如林獻堂、蔣渭水等自由前輩,透過殖民進步性來抵抗殖民。再者,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一家,從先祖連雅堂採取一手與殖民者合作菸牌、又一手將子孫送中國押寶,不也是殖民地底下,台灣人生存面貌的多樣性嗎?僅僅單用「媚日」、「皇民」、「漢奸」來描寫這群人,不正如殖民者一般傲慢?難道現在的台灣人還是你國民黨眼中的「亞細亞孤兒」?
分裂國家該如何團結?
長年觀察台灣政治的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曾形容台灣是「分裂國家」,此種「分裂」在全體國民歷史經驗迥異,並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被迫強力接受一元中華民國歷史論述,歷史直覺總是不太靈光。更不要說台灣義務教育到1997年,中學歷史科才開始《認識台灣》彷若初戀,台灣國民此種歷史盲的現象似乎就不太意外了。
因此說回賴清德,在「分裂國家」的現實情境之下,他的「二戰結束文」所用的是「終戰」而非「抗戰」,一方面是站在現今迥異歷史經驗的「全體台灣人」而言,另一方面也在首段「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在同盟國齊心協力的奮戰下,宣告結束。」後提及發生在1945年9月,載有荷蘭、美國等盟軍戰俘的飛機因颱風墜毀嘉明湖,當時的日人、原住民與漢人前往救援不幸發生山難的「三岔山事件」,強調不分族群、國籍,「戰爭之下無贏家」的和平概念,把台灣角色放在以世界為觀點的重要地位,對我與許多台灣人而言,是尊重歷史且與現實連結的作法。
所以話說回頭,國民黨人的這些話反倒才讓人訝異,80年過去了,什麼時候中國國民黨才要正眼看看台灣人的歷史處境?而中國國民黨也不應該只敢挑戰賴清德,而不提為何過去蔣委員長的「漢賊」,如今都成為國民黨人的座上賓?
林冠瑜是1986年出生的台灣媒體人,做過出版和新聞編輯,以及主持過廣播每日晨間新聞,現在斜槓podcast主持人與沒有下班時間的二女之母。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