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與特朗普的「美國制造」夢
8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Trump)表示,他將對所有進入美國的芯片征收約100%的關稅,但已承諾在美國進行生產的科技公司將獲得豁免。 他強調稅率將逐步提高,旨在刺激企業將制造業回流美國本土。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8月15日,他在前往阿拉斯加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飛機上接受采訪時,再次提高了芯片稅的比例:“我將在下周和下下周制定關稅,針對鋼鐵,以及芯片,芯片和半導體。我的稅率將達到200%、300%”。
台積電積極參與“美國制造”
把海外的制造業崗位帶回到美國是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反復向選民做出的承諾。他強調將有更多美國制造的商品,也將有更多的美國人從制造業新增的就業崗位中收益。
許多公司也配合特朗普的政策,在美國投資制造業。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公司台積電今年三月就宣布將擴大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的業務,將投資一千億美元,在未來的四年裡,擴充其美國的芯片生產業務,滿足大量美國公司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的芯片需求。此次擴建計劃包括新建三座制造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座大型研發團隊中心,這將奠定該項目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單筆外國直接投資的地位。
因為其美國工廠的存在,台積電可以避免支付芯片關稅,這也讓其在和其他半導體與芯片生產商競爭時佔得先機。在特朗普宣布芯片關稅後,台積電的股票也應勢而漲。
從特朗普第一任期就開始部署
台積電從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就開始嘗試美國制造。他們從2020年開始,首批投資650億元美金,在位於沙漠的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內建造先進的晶圓生產廠。根據台積電官網網站上披露的消息,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目前佔地1100英畝,擁有3000多名員工。此次計劃耗資一千億美金的擴建將完善美國國內的人工智能供應鏈。
但實現“美國制造”的願景卻不是那麼簡單。雖然許多特朗普的支持者認為其他國家的工人“偷走”了美國的制造業工作,但是制造業在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人力成本更低,法律合規更加簡單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海外的制造業工人,為美國人民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商品。
台積電員工現身說法,“美國制造”招工難
碩士畢業的陳宇寧同學(因為擔心暴露隱私影響工作,使用化名)2023年夏天進入台積電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本科在北京讀了數學專業,碩士在美國讀了電子硬件設計,因為學的不是更容易找到工作的計算機軟件工程,再加上並非頂尖學校畢業,因此畢業時求職困難,而當時台積電急需人手,他順手投了簡歷,沒想到自己很快就順利入職。
“我進去的時候,初期的籌備工作已經進行了兩三年,當時廠房正在建,台灣方面急著要投產,而美國這邊的工期有拖延,招工也比較不順利。我覺得學我們這個專業的,當然更想去谷歌,英特爾,ASML這些公司,招不到人是可以想象的。我甚至還有一些同事,特別是美國同事,他們甚至不是學工程專業的,但是也招了進來”,他向記者回憶到,“我入職兩個月之後,突然就要負責比我原定更多的項目,然後也要准備給我招兩個手下幫忙,但是招了幾個月才招到,其中有一個沒做多久就辭職了。在這裡,除非你主動辭職,不然基本不會被辭退。”
台積電曾經計劃在亞利桑那工廠招4500人。2023年4月,台積電表示招聘了900多名員工,而2023年7月,台積電公開表示很難找到目前發展階段需要的人才。
陳宇寧入職之後,還遇到了公會和台積電之間的糾紛。“我第一次知道美國的公會這麼強勢”,他告訴記者。因為台積電迫切希望工廠能夠早日投產,每多施工一天,每推遲投產一天,帶來的經濟損失都是龐大的,也因此讓公會和工廠談判時有更多的話語權。
2023年12月,台積電與參與建設工廠的工人的公會達成了協議。根據彭博社的報道,該協議涵蓋了從安全到培訓的一系列問題。但台積電還是屢次推遲了投產的時間。台積電官方曾表示將在2025年上半年投產,但至今仍未有更多的消息。
文化差異影響效率
因為人手不足,台積電前後多次讓逾千名台灣的台積電員工來到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工作。這些台灣人帶著配偶與子女在美國定居下來,但他們與美國本地人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工作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
“台灣這邊的領導會push你,他們說,你一定要完成這個deadline,對公司很重要,對項目很重要,我覺得在我們華人的文化裡面,老板施壓,員工就聽從了。但是美國這邊招的本地的員工,還有合同工,他們不會有非要趕在deadline完成的這個緊迫感。到後來,領導還怕說多了他們就辭職了,辭職之後,一時半會也招不來人”,陳宇寧向記者解釋了因為文化差異而帶來的不便。他感覺自己有時候也被夾在了身在台灣的領導,和美國本地工人之間。因為他本身會普通話和英語,有時候台灣方面的領導不敢和美國人溝通,就派他去。有時候台灣人會當著他的面抱怨美國人懶散,笨手笨腳,這麼直白的批評的話讓他聽得也很尷尬。
美國人傑克(Jack)從亞利桑那州本地的大學畢業,他2022年就入職台積電,當時美國本地員工還不多,他也因此有機會去台灣參加培訓。
“從一開始就很糟糕,台灣的工廠裡面會說英語的人很少,我用英語問問題,大多數人都表現得很惱怒。我還是很想學習芯片制造方面的技術的,這些技術很復雜,但是因為語言問題,我覺得我幾乎沒學到什麼”,他告訴記者。
他覺得台灣工廠的人低估了在美國設廠的難度,也因此,幾乎每一項工程都延誤了很久。一項工作沒有辦法按時完成,就派其他部門的人去幫忙,這在他看來是不合理的:“我沒有經過培訓,不會做別的部門的工作,怎麼能讓我去做呢。而且我也不知道安全注意措施。”
他至今仍然不理解為什麼台灣員工願意每天工作到晚上八點,甚至深夜十一點,十二點。
“有的時候就像是為了加班而加班,比如有時候,大家中午比較空,但到了下午五點的時候,突然要做一個項目,而且必須當天完成。我覺得這是領導管理上的問題。但台灣員工好像以自己工作時間長而驕傲。他們都說自己的妻子,孩子很支持自己加班。但我並不想為了工作犧牲家庭”,他表示。最後促使他在2024年離職的首要原因則是因為沒有得到他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獎金。他的工資中有相當部分都是和表現掛鉤的獎金,但他覺得台灣人互相之間給彼此打高分,有很多小團體,而他即使努力學習中文,也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
延伸閱讀:台積電美國廠員工集體訴訟 指控偏袒亞裔員工
“美國制造”的可行性
“美國制造”在很多程度上意味著在原材料、房租、人工等方面的成本的大幅度上漲。而原材料進口、供應鏈調整、法律與合規則不僅增加成本,還耗時耗力。
CNBC曾經預測,美國制造的iPhone 16 Pro Max價格可能會上漲91%。而即使將iPhone生產鏈轉移到美國在理論上可行,這一宏大的工程也需要耗費很多年時間。
除去成本這些能夠計算得出來的數據,還有像陳宇寧和傑克提到的因為公會、文化差異、人才儲配等帶來的種種挑戰。2024年,德勤的一項報告中披露,61% 的美國制造商表示難以填補關鍵的勞動力缺口。
特朗普總統想要實現他“美國制作”的願景,目前看來仍然任重而道遠。而傑克目前已經在美國本土企業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每天五點可以准時下班,而陳宇寧則擔心辭職會影響他的移民身份,目前仍然堅守在台積電的崗位上。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