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德國制造」需要「中國速度」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萊法州經濟部長施密特(Daniela Schmitt)結束訪華行程後,在《商報》發表客座評論寫道,在中國期間,給她影響最為深刻的是“中國速度”。施密特在這篇題為《德國制造需要中國速度》的評論中寫道:
“事實是:自由與繁榮密不可分。但自由並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溫室,它需要能量、立場以及經濟基礎。 因此,當我們談論去風險、談論戰略自主時,我們也必須討論我們自身的轉型能力。
我們必須用嶄新的視角去看待變革。中國正在發生的很多事情,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只需操作手機應用就能開辦公司,審批程序只需幾天就能完成,為市民、企業和行政部門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實現能源轉型只需很短時間。在這裡,效率是真實存在的。
德國也同樣需要制定快速且有約束力的時間限制,政府需要進行快速的決策。我們應具有制定宏大目標的勇氣。例如,必須在指定時限內完成審批程序,否則,時限一過,申請即被視為獲得批准。為此,我們必須實現數碼化管理。必要情況下,我們也需要廢除一些繁文縟節。這將是一場文化變革,但卻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萊法州經濟部長施密特認為,德國當然需要保住“德國制造”,但必須加上“中國速度”,這並不是要放棄原則,而是一場“精簡流程、加快速度的新征程”:
“我很清楚,我們當前正處在一場制度競爭當中。但對手絕非弱者,而是一個有著全球野心的威權高效國家。我們的優勢在於自由,但自由是需要捍衛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做得更快、更好、更有勇氣:為了我們的企業,為了我們的繁榮,也是為了我們的民主制度。
此次訪華行程讓我意識到:我們絕不能停滯不前,因為對方也不會停滯不前。
在上海期間,我遇到了一名年輕的德國工程師,他在一家中國研發中心工作,他說,之所以選擇在這裡工作,是因為‘中國速度和項目實施的自由度’令他備受鼓舞。我希望,這位工程師也能在我們這裡得到這樣的機會,最好是能在萊法州。
我們正置身一場制度競爭當中,我們絕非無力應對,但這場競爭確實構成了挑戰。中國是戰略對手,也是伙伴,同時還是一個極具創新力和攻擊力的競爭對手。分析已經夠多,現在是時候開始變革了。
德國政府推出的中國戰略是一個重要的開端,現在必須以明確的立場、經濟知識和具體措施繼續推進這一戰略。
要想‘去風險’獲得成功,就必須吸取那些願意承擔企業風險者的專業知識。可以肯定的是,誰對世界第二大市場視而不見,誰就將失去通往世界的渠道。
我希望,我們能夠勇敢應對這場競爭,並借助質量、立場、變革意願以及堅定意志去贏得這場競爭,從而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燃油車不可替代”的神話正在破滅
《商業內幕》雜志發表評論稱,日新月異的電池技術正在徹底改變汽車工業的格局,那些曾經被用來維護燃油車的理由,正在一條條被擊碎:
“中國在電池技術領域走得更遠。第一批搭載鈉離子電池的汽車已經投入市場。這種電池不僅完全擺脫了鋰,而且只需采用更為廉價、更易獲取的材料。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承諾,這種電池可實現500公裡續航,數千次的充電循環,首批量產車型已經投入市場。
這種新電池技術不僅比迄今為止的鋰電池更具可持續性,而且生產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高。這就意味著,車輛的續航能力將因此大大提升。作為替代方案,車企或許可以為車輛安裝更小的電池,從而達到顯著降低車體重量的目的。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燃油車在技術上已經過時,經濟成本上越來越沒有吸引力,而生態保護方面,燃油車更是從來就不具備優勢。新一代電池技術賦予了電動車走進千家萬戶的條件:續航足以滿足日常需要,電池充電快捷,使用壽命可以輕松超越整車預期壽命。是時候讓’燃油車優越論’的神話徹底終結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