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前幕僚長點名國民黨 凍軍費將掏空美挺台地基
美國數十年來透過外交、經濟與軍事支持,確保台灣應對北京日益增長的威脅。然而,美國國安會前幕僚長葛瑞直接點名台灣國民黨刪凍國防預算,將成為削弱華府挺台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中國軍力壓倒性崛起,也讓美國朝野部分政客開始質疑,就算美軍介入台海也難以扭轉戰局,懷疑挺台的承諾是否還有其必要。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子弟兵葛瑞(Alexander Gray)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總統副助理及白宮國安會幕僚長,葛瑞近日投書到美國媒體「外交家」雜誌指出,此時正逢美國對台灣支持的關鍵時刻。如同歷史上其他大國一樣,美國在歷經30年的全球過度承擔後,開始出現周期性的疲乏,美國人越來越質疑那些看似遙遠的承諾是否值得、是否必要。而這種倦怠感又被另一種觀感加劇,那就是台灣跟烏克蘭、以色列等國相比,似乎沒有那麼認真投入到自身防衛中。
這種觀感無論公允,都可能侵蝕華府跨黨派對台灣的支持,甚至影響到一向堅定支持台灣防衛的共和黨。若台灣想繼續成為美國的優先事項,必須正面回應這種質疑,並以具體行動展現其承擔自身安全重責的決心。
國民黨刪凍國防預算 削華府對台支持立場
這種觀感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台灣的國內政治,尤其是最大在野黨國民黨(KMT)的態度。今年稍早,國民黨堅持拖延國防預算的增加,甚至凍結部分計畫。台灣社會不願優先考慮提升國防支出,已讓華府感到憂慮。國民黨必須認清,國防開支不是奢侈選項,而是生存必需;若持續猶豫,將會向對手與盟友釋出錯誤訊號,讓人懷疑台灣是否真正願意為自身生存承擔責任。長遠來看,這甚至可能根本動搖美國對台防衛的支持。
國防支出不只是花多少錢,更在於怎麼花。台灣必須加強投資「不對稱戰力」,例如無人機、防空系統與反艦飛彈,以嚇阻中國壓倒性的常規軍力。同時,也必須汰換老舊軍事裝備、加強並延長後備軍人的訓練、解決人力留任的困境,並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範網路攻擊與封鎖,而這些早在台灣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被列為長期挑戰。
這些措施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最基本的要求,才能向美國朝野展現台灣是一個有能力守住防線的可靠夥伴。若沒有明確展現縮小軍力差距的決心,台灣恐怕會在華府的戰略盤算中,被視為負擔,而不是資產。
台灣內部的民生與政治問題,不能成為忽視生死攸關挑戰的藉口。經濟困境、政治對立與社會爭辯固然真實,但與中國可能發動的入侵或封鎖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若要確保華府的支持能持續,台灣必須大幅提高國防支出,在未來幾年達到至少GDP的5%,並把重點放在能最大化嚇阻力的非對稱與防禦性戰力;否則,就得接受美國承諾逐步減弱的結果。
中國軍力壓倒性崛起 美朝野質疑護台還有無意義
同時,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已大幅改變台海的軍力平衡。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舉投資先進武器、網路戰能力與海軍力量。雖然台灣近年來的國防支出有所提升,但仍遠遠不足以應對這股威脅。去年台灣的國防預算約為19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2.5%;相比之下,中國的國防預算接近2400億美元,而且專注於直接威脅台灣的能力,例如兩棲登陸艦與「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戰略所需的關鍵武器。這種差距不僅是數字問題,更向世界傳達台灣無法跟上腳步的訊號,某種程度上等同於替北京打政治戰。
令人警醒的現實是,在美國部分政策圈內,越來越多人認為軍力平衡已經嚴重傾向中國,以致無論台灣還是美國,都難以真正有效反制。這種觀感極為危險,因為它會滋生失敗主義(defeatism)。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在艦艇、飛機和飛彈數量上具備壓倒性優勢,並有能力支撐長期戰事,這讓人懷疑台灣能否撐得夠久,好讓美軍有效介入。
時間已所剩不多,若要扭轉這個趨勢必須立刻行動。每過一年,差距就更大,美國的耐心也更薄弱。美國與台灣雙方都需要採取行動,不僅是為了軍事上的應對,更是為了維護政治上的正當性。
美國也有自身的內部壓力需要面對。長期以來支撐台灣的跨黨派共識,並不能保證會永久存在。在共和黨內,已有聲音質疑把資源投入遙遠戰場是否符合美國核心利益;在民主黨內,對台灣的支持往往受到「避免與北京升高對抗」的考量所限制。台灣不能想當然爾地認為,任何一個政黨會因歷史或傳統而無限期維持對台承諾。政治風向隨時可能轉變,台灣必須立刻行動,強化自己作為可靠夥伴的地位,並證明其確實是美國核心地緣戰略利益的一環。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