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暴雨.獸害.蜱蟲作祟 日本今夏多災情
日本暑期旅遊潮進入尾聲,接著是秋天的賞楓季。不過,日本氣象廳最新預測,未來3個月平均氣溫仍然高於以往,11月的北海道甚至會比關東、九州更熱。如果有計畫到日本郊外旅遊,也要格外小心野熊出沒。另外,日本近來爆發蜱蟲感染症,確診例創2013年統計以來最多;感染後重症者有機率致死,戶外踏青後也要多加留意個人衛生。
受到低氣壓與濕暖空氣交會影響,北海道雨勢猛烈,尤其是南部地區;當地的臨海城鎮「乙部町」6小時降雨156mm,相當整個8月份雨量,刷新氣象史紀錄。
日本NHK電視台記者:「這裡是秋田縣仙北市的檜木內川,能看到河水非常混濁,流速也相當得快。」
鋒面也對秋田、青森等東北地方帶來大雨,部分地區雨量同樣打破統計新高。繼續往南走,天氣截然不同。
日本民眾:「我們脖子上有掛涼涼的喔。」
關東、東海地方受太平洋高氣壓籠罩,35度以上猛暑隨處可見,埼玉縣鳩山町一連兩日高溫飆破38度;東京也觀測到連續三天的猛暑日。
氣象廳異常氣象情報所長 及川義教:「如此顯著的高溫天氣,確實能稱為異常(氣候)。」
至於未來三個月能不能涼爽點呢?根據氣象廳預測,9月、10月仍然是難熬的炎熱,11月則是北熱、南正常。
日本NHK電視台氣象主播 齊田季實治:「受到地球暖化影響,加熱了日本附近大氣溫度;另外這個夏季的太平洋高氣壓、西藏高氣壓強勁,使得熱空氣被積存,海平面溫度也因此升高。日本近海的大範圍水溫較往年高,尤其是北日本一帶甚至出現5度的升溫,就算有冷空氣南下也無助降溫,季節變化可能變得緩慢。」
極端氣候讓異常高溫變成日常,主要原因與暖化脫不了關係。由日本學術界組成的「極端氣象歸因中心」(Weather Attribution Center,WAC)指出,若人類生活沒有造成暖化現象,日本這個夏天不至於熱成這樣。學者表示,今年7月日本上空氣溫是75年來最高,就當前暖化的氣候條件計算,異常熱浪31年就會循環一次;反之,則需要1萬1400多年才會熱那麼一次。
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學者 今田由紀子:「在過去沒有暖化的世界,高溫現象根本不可能發生,但是現代人類卻正在經歷如此(異常)狀況,這個結果本身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地球沸騰時代,自然環境劇烈變化,逼迫野生動物下山覓食,於是人類生活區頻繁「熊出沒」;而前往山上避暑的人類,則成為動物眼中的「人出沒」。前陣子發生野熊殺人的羅臼山,當地的知床國家公園天天上演著不明智的玩命行為;或是直接從車裡丟吃的出去;甚至在毫無安全措施地的開放環境,一群人僅隔著一條河拍攝,對棕熊來說,簡直就是一排食物擺在眼前。
山岳嚮導 瀧澤大德:「近幾年很多人加入拍攝野生動物,為了拍照他們越靠越近,以至於人與熊之間失去了彼此的距離感。」
當人獸之間喪失應有的距離感,個人安全暴露在了絕對的危險之下,各樣的健康隱憂也跟著上門。
綜合感染症研究學者 泉川公一:「過去常理認為東日本不會有『SFTS』,但是現在連北海道都有案例,因此全日本都應該要小心相關風險。」
學者所說的「SFTS」,中文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與常聽見的萊姆病相同,都是由蜱蟲傳播的疾病。日本官方最新數據顯示,SFTS感染人數來到過去最多;全日本31個一級行政區傳出病例,西日本以南全數淪陷;而高溫潮濕的天氣,有助蜱蟲活動,北海道、關東地區更是首次發現確診者。
皮膚科醫院院長 小林光:「大約3公釐大小的蜱蟲吸附在大腿上。」
雖然SFTS致死率不高,但考慮到日本當前感染人數,情況不容樂觀;而人體感染後,可能產生發燒、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情形。專家提醒,前往草叢、樹林等戶外空間,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脖圍等保護皮膚;從事戶外活動後,如果出現發燒等不適,也請立刻就醫,確認身體實際狀況。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