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情傷讓你「吃不下、睡不好」?中醫解析「情緒對應身體」的秘密,教你多方內在調理
現代人面臨壓力、失落、情感創傷或重大打擊時,常會覺得「胸口悶、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出現心悸、頭暈、腹痛、月經異常等症狀。
在中醫來看,情志內傷(七情致病) 正是造成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
情緒與五臟的關聯:
中醫認為「五志傷五臟」:
怒傷肝:情緒抑鬱、委屈或暴怒,會造成肝氣鬱結,常見胸悶、脅痛、月經不順。
喜傷心:過度的悲喜或驚嚇,易擾心神,出現心悸、失眠、多夢。
思傷脾:憂思過度、反覆思慮,影響脾胃運化,出現食慾不振、腹脹、倦怠。
悲憂傷肺:長期悲傷、哀痛,易導致氣短、胸悶、免疫力下降。
恐傷腎:驚恐、創傷事件後的焦慮或害怕,易使腎氣不固,出現失眠、腰痠、夜尿多。
這些反應往往不是想太多造成,而是真實反映在生理層面的變化。因此,中醫治療心身創傷,不僅安神,更要調氣、理血、補虛。
常見的中醫調理方向:
疏肝解鬱、理氣和中:用於胸悶、嘆氣多、月經不順、消化不良。
養心安神、寧心定志:用於失眠、多夢、焦慮、易驚、心悸。
健脾補氣、調養中氣:用於思慮過多、倦怠、腸胃虛弱、食慾差。
補腎填精、強本固元:適用於長期焦慮、創傷後身體虛弱、腰痠、心悸。
除了用藥,更重要的是心氣調養。
針灸療法:可選用百會、內關、神門、肝俞、心俞等穴,幫助安神解鬱、調整自律神經。
食療建議:多攝取溫和滋養的食材,如紅棗、桂圓、蓮子、山藥、枸杞。
生活調整:適度運動、曬太陽、與信任的人傾訴,都是行氣解鬱的良方。
醫師小叮嚀:
當心理受創時,身體會以各種方式提醒我們需要被照顧。
別急著壓抑或逃避,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讓情緒的結氣慢慢鬆開、心神得安、五臟氣血重新運行起來。
內外兼顧,才是走出創傷、恢復元氣的根本之道。
山茶花中醫診所院長 簡心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