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買美國車?誰拿走90%利潤?美日5500億投資基金疑雲重重
美日近日達成貿易協議,外界關注的5500億美元基金,以及能源和防衛合作雖已大致框架,但細節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川普聲稱美方將獲得9成利益,與日方「按出資比例分利」的說法出現落差,這筆基金甚至被質疑只是既有投資項目的重新包裝。
彭博新聞報導,歷經幾個月的不確定性後,美日之間備受關注的貿易協議終於拍板定案,激勵市場情緒,投資人紛紛鬆一口氣。然而,如同1句老歌所唱:「問題總是如影隨形。」
外界對協議細節仍有諸多疑問:川普承諾要賣的「汽車、SUV和卡車」究竟由誰買單?100 架波音客機的買家是誰?更讓人困惑的是,那項據稱由東京出資、利潤9成歸美方的5500億美元基金,實際上會以什麼形式存在?這些問題亟待釐清,不僅因為美日雙方對協議內容的理解出現明顯落差,也攸關南韓、歐盟等其他盟國能否在8月前敲定各自與美國的貿易協議。
首先來看汽車這塊,這始終是川普對日本貿易不滿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造成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白宮發布的「事實說明書」(姑且這麼稱呼)聲稱,美國車輛長期受限,如今這些限制將被解除,美國車廠將獲准進軍日本市場。
不過事實上,美國車商幾十年來早可自由進入日本市場。問題根本不在關稅或限制,而是美國汽車在產品設計、品質和品牌偏好上,始終無法吸引日本消費者。而且,底特律的車廠對於競爭激烈、由日系品牌主導的日本市場也普遍缺乏興趣。
東京當局可以考慮簡化檢驗流程,降低美國汽車德進口門檻,但無法重建整座城市,來配合美國車款普遍偏大的車身尺寸。日本全國約84%的道路為市政道路,平均寬度只有3.7公尺,意味著像是福特F-150這類車寬達 2.4公尺的車輛,很難在巷弄中會車。因此日本市場主要由輕型車和迷你廂型車主導。而且,正如評論所說:「美國車廠也沒在生產可愛小車。」
更何況近年來,日本的汽車市場持續萎縮,銷售量較1990年代的高峰下滑約兩成。年輕世代對開車的興趣漸低,高齡者則被鼓勵繳回駕照,市場需求不如以往。
更受關注的,則是這筆高達55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究竟將以何種形式呈現。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曾表示,這項「創新融資機制」正是東京得以達成協議的關鍵。然而,截至目前,雙方對這筆基金的具體架構及運作方式,顯然仍存在重大歧見。
這項構想最早於5月由《金融時報》揭露,據悉是由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提出,建議成立1個由美日共同出資的主權基金。白宮將此定位為「投資工具」,目標是「重建並擴展美國核心產業」。不過,日本首相石破茂則描述為1項由日本國際協力銀行主導,結合股權、貸款和保證機制,並由日本出口及投資保險公司提供擔保的方案。這樣的設計更接近「對外開發援助」,而非典型的主權財富基金。雖然老實說,美國的基礎建設確實可能因此受益。
川普聲稱,日本將「給我們5500億美元的90%!」,而東京方面的說法是,利潤分配將依據實際出資比例,也就是說,若美方投入90%,才有權取得相應比例的回報。這筆金額是否包括例如軟銀早先承諾的1000億美元,也不得而知。
更令人玩味的是,1張外流的會議照片顯示,1份疑似日本提案的文件原本寫著4000億美元,後來被手寫改為5000億,並載明利潤對半分成。外界質疑,這是否只是將既有的投資承諾,重新包裝成1份簡化的PowerPoint簡報,畢竟日本2023年對美國的投資已達7830億美元,日相石破茂年初更承諾未來將擴增至1兆美元。
這份協議雖仍有許多細節待釐清,但其中不少內容具實質意義,包括日本可望採購100架波音飛機、參與美國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項目等,對雙方經濟合作具有互補效益。雖然在防衛議題上尚未達成全面共識,日本面臨提升軍費的壓力,而美方則是最自然的軍備供應國。
更重要的是,在一段時間的雙邊緊張後,白宮重新肯定日本為「印太和平的基石」。然而,隨著美方啟動每季審查機制,雙方是否能長期履行承諾,仍須持續觀察。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