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卡關、人際不順?用「掃除力」重整生活、思緒與內心秩序
打掃,不只是整理生活環境,更是一種修行。在《每天把心掃乾淨》這本書中,日本禪僧枡野俊明透過他對「掃除」的理解,帶領讀者回到生活的根本,發現打掃不只是讓空間變得乾淨整潔,更是能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人際關係、清理內心雜念的有效方法。這是一場從桌面延伸到心靈的清潔運動。
打掃讓工作更有效率
工作桌面的整潔程度,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工作效率與思緒清晰度。書中指出,會整理座位的人,在面對工作時也更能有條不紊地處理任務。桌面混亂,不只會導致找東西浪費時間,更會影響思考的條理。當環境整潔,大腦也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快速完成工作、果斷做出決策。反觀那些總是在辦公桌上堆滿雜物的人,往往思緒混亂,容易猶豫不決,效率自然不如他人。
此外,清爽的工作環境能讓人「坐下就開始工作」,不需再分心收拾,也更容易在一早進入狀態。這種「掃除力」看似平凡,卻是一種職場競爭力。
打掃是改變人際關係的起點
人際關係的不順,多半與內心混亂有關。枡野俊明認為,許多令人難以親近的人,都擁有一些不討喜的特質,如自私、優柔寡斷、愛抱怨等。這些負面特質,其實是「本來的自己」被內心的塵垢覆蓋的結果。若想讓自己變得開朗、讓他人願意親近,就必須從打掃環境開始,清理外在的混亂,也清理內心的陰霾。
當你願意清潔環境,也等於是在練習面對自己。打掃會讓人心胸變得寬闊,情緒變得平和,心門自然對外敞開。這種「打掃→開放心胸→改善關係」的連鎖反應,其實正是改善人際的療癒之道。
清除欲望,從不亂買開始
現代人容易陷入過度消費的循環,總覺得「還缺點什麼」、「有這個會更方便」,但買來的東西堆積在家,不只沒有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累積了更多的心理壓力。書中指出,這些衝動購物往往來自「欲望的塵垢」,買得越多,內心越空虛。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
「少欲知足」是作者強調的修行方式。當你能夠滿足於當下擁有的一切,不再被新資訊與流行趨勢牽著走,反而更能體會生活的富足。而這樣的知足,也能從簡單的行為開始:結帳前冷靜一會兒、夜間不逛網拍、拒絕衝動購物。從不亂買東西開始,清理的不只是家裡的雜物,更是慾望的垃圾。
控制資訊攝取,也是一種打掃
書中進一步指出,資訊氾濫也是現代人的另一種「心理垃圾」。我們被社群、廣告與推薦系統圍繞,過度追求「要跟上趨勢」,反而讓自己失去了判斷與個性。這也是一種需要「打掃」的狀態。
作者建議的做法,是採用坐禪中的「半睜半閉」眼神,象徵性地屏蔽75%的無用資訊,留下最關鍵的部分。唯有讓心靈減負,我們才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掃乾淨的不只是桌子,更是內心
《每天把心掃乾淨》這本書,並不只是一本關於打掃技巧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讓人反思人生的心靈書。打掃桌面,是提升專注力的起點;整理環境,是開啟好人緣的關鍵;斷捨離慾望,是找回快樂的起點;減少資訊攝取,則讓我們重新擁有選擇與自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