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解封後的新課題:餐飲業如何以創新與信任重塑「台灣豬」價值
台灣的餐飲文化向來與「豬」密不可分。無論是熱騰騰的滷肉飯、香氣四溢的排骨與豬腳便當,還是市場裡一碗溫潤的肉羹湯,豬肉不只是食材,更是台灣人餐桌上最熟悉的味道。養豬業者、屠宰場、肉品加工業,以至成千上萬的攤販、小吃夜市與餐飲業者,都環環相扣地連結在條供應鏈。
非洲豬瘟爆發 中小餐飲業首當其衝
此次出現非洲豬瘟確診案例後,整體市場立即出現波動。許多中小型餐飲店家,特別是依賴溫體豬供應的便當業、小吃攤及餐廳,面臨原料短缺與顧客流失的雙重挑戰。
一些業者選擇暫時停售豬肉料理、轉向雞或海鮮餐點,也有店家決定停業休息,等待供應穩定與信任重建後再度開業。
冷凍豬肉替代靈活 溫體豬產業成重災區
可使用進口或冷凍豬肉的通路,如便當連鎖、速食、火鍋、超商熟食與冷凍食品加工業,因能以進口肉替代本土豬,受影響相對較小。但僅使用台灣溫體豬的業者成為本次衝擊最嚴重的族群,包括:
滷肉飯、焢肉飯、滷味攤、豬腳飯;豬血湯、豬肝湯、豬心湯等內臟料理;傳統市場現宰肉販、自製香腸與肉鬆業者;高端台菜與地方名店(以黑毛豬、梅花豬為主)。
這些業者仰賴每日現宰供應,以「台灣豬鮮度」為競爭優勢,禁宰令一出,整條供應鏈幾乎瞬間停擺,也讓消費者更深刻體認溫體豬的重要性。
從防疫到振興 危機促使產業轉型
面對挑戰,政府與產業界提出多項因應措施,包括強化邊境檢疫、追蹤管理與禁用廚餘養豬等。隨著疫情受控,本週末即將恢復正常供應,餐飲業也趁機思考:未來的「台灣豬」該如何重新定位?
政府近期推動的普發10,000元消費振興方案,或將成為重振豬肉相關餐飲的重要契機。若能結合資源推動「吃在地、挺台豬」主題行銷,鼓勵消費者使用振興金選擇本土豬餐點,將有助內需回溫。
菜單創新與在地合作 重建消費信任
這段期間,業者可藉由菜單創新與地方食材結合,重新詮釋傳統豬肉料理,讓消費者重新感受在地風味的文化深度。同時強化與畜產業者合作,透過區域聯名、溯源認證,提升供應穩定性與食安信任。地方政府也能攜手市場攤商、餐廳、公有夜市,共同打造「台灣豬美食節」等主題活動,讓國產豬以創意行銷重回舞台中心。
讓危機成為轉機 「台灣豬」是文化也是信任
回顧這場豬瘟危機,帶來的不僅是疫情衝擊,更是一場餐飲生態的壓力測試。《城市文化創新:品牌行銷與永續讓城市更美好》一書指出,在地食材反映城市餐飲文化特色,也承載產地經濟價值。
食材安全、產業鏈韌性與消費信任密不可分。唯有將危機化為契機,讓「台灣豬」不只是經濟支柱,更是文化自信的象徵,餐飲與畜牧產業才能以更強的韌性再次前行。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從非洲豬瘟衝擊到餐飲產業創新契機》】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後的台灣挑戰:若全面終止廚餘養豬 資源循環如何重啟?
▶網傳「農業部販售噴霧器」是假影片!中央澄清非洲豬瘟不會傳人和寵物、勿信網路謠言
▶【非洲豬瘟威脅】釐清破口、修補制度 陳吉仲談畜牧業結構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