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亞馬遜》、《約見波布》人權電影節重磅雙開幕
記者王丹荷/綜合報導
一年一度的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主影展將於9月19日至10月12日在臺北中正紀念堂、高雄喜樂時代高雄總圖店登場。今年電影節以「地球在說話,你聽見了嗎?」為題,首度規劃「環境人權」單元,深入剖析環境變化背後的人類因素,並安排今年柏林影展銀熊獎得主、勇奪評審團大獎的電影《藍色亞馬遜》(The Blue Trail),與柬埔寨大師潘禮德的新作《約見波布》(Meeting with Pol Pot )做為雙開幕片,邀請觀眾一起走進戲院,思索當代人權的多重面貌,正視環境與人類的共存關係。
為回應熱浪、野火、洪水與暴雨等極端氣候帶給人類生活的衝擊和變化,「環境人權」單元精選5部風格多元的作品,從亞馬遜、格陵蘭、到臺灣高山與洪水過後的城市廢墟,引領觀眾看見氣候危機下的生命掙扎與省思。本單元由巴西導演蓋布瑞爾·馬斯卡洛(Gabriel Mascaro)執導的反烏托邦劇情片《藍色亞馬遜》(The Blue Trail)打頭陣。
《藍色亞馬遜》由丹妮絲溫柏格(Denise Weinberg)與羅德里哥桑托羅(Rodrigo Santoro)主演,講述77歲的德蕾莎被政府強迫搬進養老院,但她毅然決然跳上人生首度搭乘的飛機,展開1段穿越亞馬遜雨林、不可思議的旅程。電影刻劃她追求個人自由與尊嚴的過程,也勾勒亞馬遜雨林原住民在全球資本壓力下的文化抗爭。
《格陵蘭雪女》(The Incredible Snow Woman)透過1名女性研究員,走進白雪覆蓋的北極,探索自然與內心的神祕連結;《他馬的火燒了地球》(Only on Earth)從人與動物的多重視角,描繪1場無情野火如何摧毀平衡、撕裂世界;臺灣作品《高山遊民》記錄登山者與山難救援體系間的互動,進一步反思人與自然的深層依存關係;《喵的奇幻漂流》是拉脫維亞導演金茲·斯巴洛迪斯(GintsZilbalodis)的感心力作,劇情描述1隻黑貓在洪水後展開冒險旅程,學習與不同物種合作、共生,勇奪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動畫片。
「人權廣角鏡」單元精選9部來自不同國家的紀錄片與劇情片,帶領觀眾從個人經驗出發,感受政治暴力、社會壓迫、歷史遺忘與堅韌反抗交織而成的真實現場。本單元首推由柬埔寨名導潘禮德執導、與臺灣合製的《約見波布》(Meeting with Pol Pot),透過法國影后伊蓮雅各(Irène Jacob)飾演的女記者視角,交織檔案畫面與黏土動畫的敘事,揭露意識形態如何腐化為殺戮機器,凝視高棉屠殺的集體記憶。
上映迄今熱賣已逾3千8百萬票房的《看不見的國家》,記錄前總統蔡英文在中美夾縫間讓臺灣被國際看見的歷程,也提醒世人,在烏俄戰爭持續之際,民主自由的價值更需堅守;《學校的牆不見了》(Timestamp)描繪烏克蘭學校如何在戰火與空襲的威脅下,持續實體與線上教學,畫面無旁白、無訪談,以觀察凝視教育與希望如何在廢墟中倖存。
《黑箱日記》聚焦日本記者伊藤詩織控訴遭媒體前輩性暴力的真實事件,以她作為日本#MeToo運動的象徵人物,勇敢揭開制度與社會的冷漠;《民主,練習中》記錄曾參與太陽花運動的青年返鄉參選的旅程,如何繼續在現實政治中為理想奮鬥;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劇情片《我依然在此》則帶領觀眾穿梭於巴西家庭記憶與國家創傷之間,看見1位母親的愛與堅持如何成為對抗遺忘的力量。片中女主角費南妲.托雷斯(Fernanda Torres)也以精湛演技榮獲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並提名奧斯卡影后。
去年金馬獎最佳影片《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由大陸導演婁燁執導,以偽紀錄片方式,運用《春風沉醉的夜晚》未曝光片段與疫情期間短影音,交織虛構與現實,創造1部關於武漢疫情期間言論噤聲、集體記憶與個人反思的作品。此片因題材敏感,在大陸無緣得見,透過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的播映,更彰顯出人權的不易與可貴。
動畫片《喀布爾之燕》以詩意畫面描繪塔利班統治下的女性命運,2對夫妻的生命在悲傷之城交錯,展現幽微卻動人的人性光芒;閉幕片《席瑪之歌》則回到1970年代的阿富汗,藉由1段跨越階級與信仰的少女情誼,看見在社會主義與內戰激盪下所綻放出自由與希望的火光。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也將延續過往大受好評的「聚落串聯」活動,申請辦法將於8月21日公布,邀請全臺各縣市的公私立學校、人權團體、展演空間、咖啡廳、特色小店、非營利組織或獨立書店,一起加入聚落放映行列,讓人權的種子播撒在臺灣每一個角落。有關電影節放映場次、索票辦法、聚落串聯申請辦法與最新相關訊息,請見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官方網站與臉書專頁、Instagram社群帳號查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