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王至亮觀點:建築業是支撐台灣經濟真正的火車頭

住展

更新於 09月23日18:23 • 發布於 09月23日06:37

文/住展雜誌

央行9月18日舉行第三季理監事會,針對不動產業,央行直言「營建工程業、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小,且受僱員工人數比重亦低」。同時提出數據佐證,指出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為4.84%,營建工程業僅貢獻0.07個百分點,不動產業則為0.06個百分點,遠低於製造業的2.68個百分點,也不及運輸及倉儲業的0.18個百分點。

對此,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王至亮撰文投書《住展》如下:

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王至亮。圖/王至亮

一、前言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論述幾乎完全圍繞在製造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無論是GDP成長、出口動能,還是國際能見度,半導體都成為象徵性的國家支柱。央行與部分政策制定者多次強調,房地產市場不應被視為經濟成長引擎,因為房價本身屬於資產移轉,對GDP貢獻有限。

然而,若我們將觀察視野擴大,不只聚焦在GDP這項單一指標,而是同時考量就業結構內需循環地方財政資金流向等面向,就會發現另一個被長期低估的事實:建築業及其龐大的產業鏈,實際上是支撐台灣經濟穩定的重要核心。它不像半導體般閃耀國際舞台,卻是穩固內需、庇護勞動力、滋養地方財政的「隱形火車頭」。

二、央行的觀點:為何否定建築業

中央銀行之所以否定建築業作為經濟火車頭,主要基於以下三點:首先,房地產交易多屬資產移轉。房價的漲跌屬於資產價值變動,並不直接計入GDP。能進入統計範疇的僅是少數仲介費、代書費等服務項目。

其次,製造業具有出口乘數效應。製造業的產品出口能直接為國家帶來外匯收入,進而推動投資、研發與就業,形成乘數效應,對整體經濟的外部影響力更大。最後,建築業規模相對有限。以GDP統計來看,建築業的直接貢獻率僅約4~5%,遠低於製造業的30%。若單純以數據比重衡量,建築業確實顯得微不足道。

央行的觀點並非全然錯誤,但問題在於評估指標過於單一,忽略了建築業在內需、稅收與就業面上的深層影響。

三、建築業的回應:被忽略的龐大力量

與央行數據論點相對,建築業界提出了另一套觀點,突顯其真實價值:首先,建築業本身的直接就業人口就有120~150萬人,若加計上游原料、下游裝修與相關服務,間接就業人數超過60萬,整體可能突破200萬人。這一數字不僅遠超過製造業直接就業人口,甚至足以影響社會整體就業安全。

其次,建築業是一條完整的內需鏈條,牽動範圍極廣。上游有水泥、鋼筋、玻璃、木材等原料產業;中游涵蓋營造、建築師、結構技師等專業服務;下游則連動家具、家電、裝修與燈具。再加上房仲、代書、估價師與金融貸款服務,幾乎形成一條涵蓋民生與產業的完整供應鏈

最後,建築業稅收穩定且留在台灣。建築業的資金來源多為本土資金,所繳納的契稅、房屋稅、地價稅、房地合一稅等,直接進入地方與中央財政體系,並不會像跨國製造業那樣因企業架構將利潤轉移至海外。這對維持地方財政穩定尤其重要。

換言之,建築業的影響雖不易從GDP的統計數字顯現,但卻以吸納就業維繫地方財政帶動民生需求的方式,成為支撐社會運作的真正基石。

四、數據比較與產業鏈解析

建築業與製造業核心比較

建築業與製造業核心比較。表格/王至亮

雖然建築業GDP占比不及製造業,但在就業與在地資金循環上的優勢極為突出。

建築業產業鏈就業影響

建築業產業鏈就業影響。表格/王至亮

從上游到下游,建築業的供應鏈涵蓋面廣泛,幾乎觸及所有家庭與企業。這種全方位的需求連動,讓建築業在經濟低潮時,依舊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活力。

五、政策意涵

從政策面來說,建築業是內需穩定的關鍵,當外需受國際因素影響而下滑,例如貿易戰、科技封鎖或全球景氣循環,建築業則能透過公共工程與住宅需求,成為穩定內需的「抗震器」。以及地方財政高度依賴建築產業,地方政府稅收仰賴房屋稅與地價稅等來源,一旦建築業低迷,地方建設經費將面臨縮減,影響道路、公共設施與社會福利的推動。

並且建築業更是社會就業的安全網,建築業吸納大量中高齡勞工、技術人員與藍領工人。這些族群在其他產業可能難以找到穩定工作,但在建築產業卻能持續發揮專業與勞力,成為社會就業結構的「緩衝帶」。

六、政策建議

首先,政府應重塑「雙火車頭」論述。政府不應僅強調製造業為唯一引擎,而應承認製造業與建築業各自的戰略價值。製造業驅動外需,建築業穩固內需,兩者形成互補,構成真正的「雙火車頭」。其次,引導資金良性循環,鼓勵金融機構將資金投入綠色建材、智慧建築與ESG專案。如此不僅能提升產業升級,也能避免資金過度集中於炒作房價,而是導入創新與永續。

接著,建立稅收透明與回饋機制,將房地產相關稅收的一部分回饋至社會住宅與公共建設,不僅能改善居住正義,還能讓社會大眾感受到建築產業對公共利益的直接貢獻。最後,提升建築業技術含量,推動BIM(建築資訊模型)、AI工程管理、低碳建材等技術,讓建築業不再只是傳統勞力產業,而是邁向高科技與低碳的「智慧建築產業」。

七、結論

央行以GDP的直接貢獻率來否定建築業作為火車頭的地位,雖然在數據層面不無道理,但卻忽略了建築業背後龐大的就業人口產業鏈影響稅收貢獻社會穩定功能

事實上,建築業是台灣吸納勞動力的重要產業之一,也是維繫地方財政的核心支柱。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外需環境動盪時,成為穩定內需的保障。

因此,在全球政經環境高度不確定的今日,台灣經濟的健全發展不能只倚靠單一產業,而必須形成「雙火車頭」格局:由製造業主攻外需,提升國際競爭力;讓建築業穩固內需,維繫社會與財政。

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兼顧國際能見度與在地韌性,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延伸閱讀:
發哥談好宅》建築業迎結構性變革 邁向系統製造化 解析建築工法轉型關鍵
大型公共建設撐營建業景氣 工料價格牽動房市
未來「底氣」全揭露 營建股將乘浪三年──不動搖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王至亮觀點:建築業是支撐台灣經濟真正的火車頭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LINE 收回訊息大改版!台灣用戶快注意~

電獺少女
02

她想55歲提早退休、月領2萬退休金…44歲「投保45800逾5年」能達標?「關鍵公式」活越久領越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聯電收盤跌1.02% 傳啟動供應鏈降價15%以上、公司不評論

經濟日報
04

輝達落腳台北恐告吹?新壽說明4方案 北市府合意終止條件不合理

anue鉅亨網
05

女星買房圓夢2/北漂6次租屋練就精準眼光 林逸欣看第3間房果斷出手原因曝

鏡週刊
06

產品遭美國海關暫扣! 巨大發聲明曝「最新進度」

中廣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