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的 Bleu 香氣家族新成員 L'Exclusif 有何獨特之處?在你臨櫃試香前,先看 GQ 開箱!
Bleu de Chanel在2010年一登場,悄悄掀起一場嗅覺革命,與當時男性香水櫃上那些熟悉的氣味截然不同。 當年的男性香氛世界,仍牢牢被「潔淨」調性占據。
瓶裡裝的是一貫的海洋調、清新調、芳香調,乾淨得近乎無菌,也像剛從洗衣機脫水完的襯衫一樣清爽。這種趨勢幾乎壟斷了整個香水產業數十年,從Issey Miyake的L'Eau d'Issey(1992)、Giorgio Armani的Acqua di Gio(1996),到Dolce & Gabbana的Light Blue(2007),每一瓶都是香水時代的里程碑。 但Bleu選擇另闢蹊徑。它保留了那股讓人熟悉的清新氣息,卻不甘止步於表層──香氣迅速轉入深沉的木質底調,性感而溫暖,個性鮮明。
這不是一瓶中規中矩的「好聞」香水,而是一種態度。
「Chanel從來不把男性氣質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的男香,像Allure Homme、Antaeus或Égoïste,總是試圖打破既定印象,揭露男性氣質中那些被忽略的面向。」Chanel調香總監Olivier Polge說道,而他同時也是Bleu原創調香師Jacques Polge之子。 「Bleu是在一個男性香氛正處轉型期的市場中誕生。那時男香仍以輕盈、清新為主,而Bleu以木質與性感打破窠臼,開啟了香氣更有個性的時代。」他說。 這波改變也不僅止於氣味本身,連廣告美學都一併重塑。
「我對Bleu de Chanel的第一印象,是那部由Martin Scorsese執導、Gaspard Ulliel主演的短片。那時我在紐約地鐵裡,幾乎每個轉角都能看到它。」2023年起成為品牌新代言人的Timothée Chalamet這麼說。 那支短片令人難忘:鏡頭下,一位神秘男星置身喧囂混亂的記者會,閃光燈如雷連閃,畫面切換得令人眼花撩亂。然後,那句直搗靈魂的台詞劃破整場混亂──「I'm not gonna be the person I'm expected to be anymore.」(我不再是你們所期待的那個人。)
從那刻開始,香水世界終於不再局限男性於「剛從地中海裸泳上岸、肌肉精壯」的單一模板。男性也可以是難以預測的、挑釁的、甚至不完美的。呼!終於令人鬆一口氣。 更深的進化從延伸展開 很自然地,這款經典之作也誕生了多款延伸版本。在香水界,人們稱這些來自暢銷作品的變奏為Flanker(編按:通常保留原作的香調特質或品牌精神,並在配方、濃度、包裝或定位上做出變化),幾乎可說是明星香氛必然的趨勢。 做法不外乎三種:最常見的是改變香水濃度,推出Eau de Parfum、Élixir、Essence等名稱聽起來高級、但實際標準模糊的新版本。另一種方式是延伸原始香氣的DNA,稍微調整氣味走向,例如Terre d'Hermès推出的Eau Givrée(夏日款)與Vétiver Intense(秋冬款)。當然,也可以來點技術創新,例如Dior近年推出的無酒精版Sauvage。
而L'Exclusif,正是Chanel在這波延伸潮中的最新作品。它一方面回應男性對香水日益講究的品味,另一方面也貼合當今的主流趨勢:高濃度香水(香精濃度25~30%)。 Z世代並不介意為一瓶香水花上萬元,但他們要的不是安慰劑,而是氣場炸裂的存在感。「現在的男性選香更有膽識,也更講究香氣的擴散力與持久度。」Olivier Polge如此觀察:「這樣的偏好,與幾年前清淡男香的流行背道而馳。」低調,早就不再是主流。而Chanel正好準備好,將這張王牌打得漂亮。 原版Bleu是經典、穩重、真誠的代名詞。而L'Exclusif則轉向了Chanel女香常見的語彙:珍稀感與濃烈度,但它同時也挹注出屬於男性香氛的深度與質地。
它傳承經典,卻不落俗套;帶有熟悉感,又無法一語道破。它,依然不是你原本以為的那個他。想來,也唯有有態度的人穿戴上身更顯得恰如其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