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還沒進入流行期,重症已17例創6年同期新高、8例死亡,這族群最危險
數位內容部整理
圖片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提供
腸病毒尚未進入流行期,今年累計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卻已來到17例,其中有8例死亡,為6年同期最高。專家提醒,目前社區中腸病毒仍有傳播風險,家長與托育機構應加強防疫措施,掌握重症前兆並落實正確停課標準。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腸病毒主要以克沙奇A16型、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為主,部分個案檢出腸病毒A71型與D68型。過去A71型是引起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的主要型別,但近期多起重症病例卻與「伊科病毒11型」有關。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腸病毒每年多在春末至秋初間達到高峰,但由於今年氣候溫暖、人口流動頻繁,使病毒傳播期可能拉長。林詠青強調,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病程變化快,致死率相當高,家長應留意發燒、活力不佳或喝奶量減少等早期徵兆,及早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去(2024)年腸病毒出現罕見的秋冬流行,10月27日至11月2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1萬9460人次,創下10年同期新高,直到今年1月中旬才正式脫離流行期。
新生兒與幼童為高危群 重症恐致命
腸病毒的初期症狀包含發燒、咽喉不適、口腔潰瘍、手腳或臀部出現水泡或疹子、疲倦、肌肉痠痛、食慾下降等,而大人症狀可能較輕微,類似一般感冒。
但要當心的是,年齡越小的兒童症狀往往越嚴重。據國內歷年監測資料發現,5歲以下幼童,尤其是未滿周歲嬰兒最容易出現重症。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可能短時間內發展為心肌炎、腦炎或多重器官衰竭。
疾管署提醒,若新生兒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 或是幼童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驚嚇狀)、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務必立即就醫。
此外,即使孩子過去曾感染過腸病毒,也不代表能終身免疫,應注意衛生習慣與早期症狀觀察。
無全面疫苗,預防仍靠手部衛生與環境清潔
台灣目前有兩種腸病毒71型疫苗獲得食藥署核准,分別為高端(恩穩健)及國光(安特羅),適用對象為滿2個月至未滿6歲的兒童。但疫苗僅能預防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尚無法涵蓋所有型別的腸病毒。
因此最好的防範方法,應從家庭日常生活做起。特別是腸病毒耐環境力強,僅靠酒精消毒效果有限,建議以肥皂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也要注意玩具、門把、桌面等高接觸表面清潔,以及使用含氯消毒液清潔環境。
尤其是連假或秋冬出遊時,孩童在人多密閉空間活動機會增加,應教導在使用遊戲設施前後確實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水杯或毛巾。
停課標準明確 群聚2例應立即通報
依疾管署規定,若托育機構或幼兒園同一班級一週內有2名以上兒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應立即停課;若檢出腸病毒A71型、D68型或出現重症個案,亦須通報疾管署進行疫情調查與環境清消。醫師提醒,停課的目的是阻斷群聚傳播,並非懲罰措施,家長應配合防疫而非隱匿病情。
更多今周刊文章
南亞科、鴻海、廣達誰最有機會「再漲100元」?台股2萬8還能進場?郭哲榮點名2飆股:看到1訊號「用力買」
開公車15年轉開UBER、老司機棄10萬月薪告白:假嗶卡害我一年少賺2萬多,上面卻叫我「裝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