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恐怖情人?心理師:從「養寵物的方式」就能看出感情觀【沙發讀書】
「從一個人與寵物相處的習慣,可以精準洞察他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與情緒底層。」專業心理師林萃芬在《從習慣洞察人心》中指出,寵物不只是陪伴,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們無意識中的性格、需求、傷口與慾望。有些人透過寵物尋求安慰與認同,有些人將控制與支配欲轉嫁到動物身上。看起來是溫柔飼主,實則可能情緒壓抑、隨時爆發;看起來是親切戀人,卻可能在人際中藏著攻擊與冷暴力傾向。
寵物依附,顯示你的情感模式
現代人養寵物不再是為了幫忙牧羊、看門,而是為了填補心理的空洞。林萃芬發現,越是在人際關係緊張的城市中,寵物越容易變成「情緒替代品」與「關係替代品」。 主人對寵物的情緒依賴越高,也越容易在寵物離世或生病時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許多主人將寵物視為「毛小孩」,與其說是照顧,不如說是將人際中的需求投射到寵物身上。照顧毛小孩、美容、參加社交活動,甚至請專人接送、運動健身,其實反映的是主人希望被需要、被依賴、被回應的情感渴望。
這樣的主人往往同時具備高關注/高依附的依戀風格,在親密關係中極度投入,也可能因太過焦慮、缺乏安全感,而出現情緒勒索或控制傾向。
行為中藏著暗號:他怎麼對狗,就怎麼對親密的人
林萃芬分享過一段令人震撼的經歷:一位平時溫和有禮的朋友,面對一隻落水小狗時,竟突然咆哮並跺腳嚇唬牠,在狗兒驚嚇失禁後,他反而感到極度興奮與滿足。這段經歷讓她深感警覺:對寵物施加控制或攻擊,是壓抑情緒的出口,更是性格的警訊。
心理學上稱這類行為為「向下投射」:將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發洩在更弱小的對象上。表面溫和的人,可能因無法對外界表達不滿,轉而將怒氣發洩在寵物、孩子、甚至最親近的伴侶身上。她提醒:別被「脾氣好」的表象騙了,越是壓抑自己、習慣討好別人的人,情緒一旦失控,後果往往更激烈。
而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六歲以上仍對動物有蓄意傷害行為者,可能符合「間歇性爆發障礙」或「行為規範障礙」的診斷標準。這樣的行為,若忽視,將來極可能轉向對親密伴侶或孩子的暴力行為。
圖片來源:canva
你選擇的寵物,其實是你的性格縮影
林萃芬進一步歸納出幾種常見的「寵物性格對應圖譜」一個人選擇飼養哪種類型的寵物,往往呼應他在親密關係中的特質與需求:
觀賞型動物(如魚、烏龜)
這類主人習慣保持距離、重視自主空間。他們在人際中多半沉靜、謹慎,不喜歡太多肢體碰觸,討厭吵雜、喜愛秩序。面對熱情擁抱時,他們可能會全身僵硬,甚至退避。
互動型寵物(如狗、貓)
喜歡擁抱、撫摸寵物的人,傾向在人際中透過肢體語言表達愛與情感。他們通常熱情、主動、願意照顧別人,也較容易產生情感依附。
名牌寵物、純種犬種
這類主人視寵物為品味與地位的象徵,如同穿戴名牌。交往中,他們也容易把伴侶當成展示品,過度重視「外觀配得感」,缺乏內在連結。
收養流浪動物
這類人富有同理心,習慣照顧弱者。但也常因「愛心水龍頭」關不掉,而在親密關係中不擅拒絕、容易委屈自己。他們常將自己的創傷投射在被遺棄的動物身上,展現強烈保護傾向。
飼養攻擊型寵物(如惡犬)
若主人放任狗咬人,或故意張貼「內有惡犬請勿靠近」等警告語,這可能代表他本人本就對人際充滿敵意,缺乏信任感與社會適應力。
圖片來源:canva
溫柔與攻擊的界線,從寵物行為看得最清楚
有些人對動物極度溫柔,甚至對動物的痛苦極度敏感。林萃芬曾見過獸醫遭飼主更換,只因「不夠溫柔、沒撫摸寵物」。這類主人也會將相同的標準放在親密關係中:希望伴侶能溫柔傾聽、真心回應。
但她也提醒,不善於處理自己情緒的人,無論對寵物或人,都可能在壓力下出現極端反應。 有朋友被家暴多年,事後才發現,丈夫早年就曾為了打狗而骨折。若當時能看懂「對待動物的方式」,也許命運早有不同選擇。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與寵物互動能改善情緒、提升自尊與安全感。 但真正健康的關係,應是雙向的照顧與理解,而不是單方面索取或情緒投射。
圖片來源:canva
想知道他將來對你如何?看他現在怎麼對狗
與其問「他會不會愛我?會不會溫柔?」不如觀察「他怎麼對待一隻狗?」林萃芬說:人與寵物的互動,會不知不覺洩露出他的價值觀、情緒風格與人際邊界。無論是肢體表現、控制慾、責任感或耐性,每一個細節都藏著他如何愛人、如何應對衝突與失控情境。一隻寵物,看似日常,其實是他性格最赤裸的側寫。若你想真正洞察人心,請先從「牠」開始。
博客來/誠品
書名:從習慣洞察人心
作者:林萃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陸女遭挾持狂砍22刀!隆乳假體竟成救命稻草
中國女子23歲因恐怖情人五官全毀!依舊用愛擁抱生命,找到真愛、成為孩子心中最美媽媽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