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吃飯注意!她看不懂「MKT」爽嗑牛排險破產 2縮寫須謹記
美國一名女網紅在TikTok上分享,她在餐廳點牛排沒看清楚「MKT」是什麼意思,結果吃完帳單一來,價格讓她當場傻眼。這支影片在IG上衝破2382萬次觀看,在TikTok也吸引了超過400萬人次觀看,掀起熱議。
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梅諾德(Aribella Menold)在影片寫下:「你不知道牛排旁的 MKT 是什麼意思,現在你要為它買單了。」
梅諾德與兩名親戚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度假時,與家人分開用餐,當時她們點了兩份牛排、一份兒童起司三明治,還有一份羽衣甘藍凱薩沙拉,加上3%刷卡手續費和稅金,這一頓總計花了159.14美元(約新台幣4817元)。
梅諾德表示,當時她以為牛排是20美元(約新台幣605元),所以就點來吃,她也解釋,因為平常家裡很少去高級餐廳,所以根本不清楚「MKT」的意思,
事實上,「MKT」是市場價(Market Price)的縮寫,也作「MP」。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食品經濟學教授歐提嘉(David Ortega)指出,這種標價方式常用於價格波動較大的食材,像是新鮮海鮮、頂級牛排、季節性蔬果等。
餐廳之所以用這種方式標價,是因為這些食材的成本每天都可能變動,這樣他們就不必三不五時重印菜單,且能依照當天採購價格調整售價。她也補充,有些餐廳會標「seasonal pricing(季節價)」,例如牡蠣、龍蝦等比較看季節的海產。
凱尼管理顧問公司的消費研究專家湯瑪斯(Katie Thomas)表示,像海鮮或牛排這類產品的市場價格會因為供需、季節、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變動很大。舉例來說,海水溫度變化會導致龍蝦減產,價格就會飆高;或是乾旱造成牛隻減少,也會讓牛肉價格上升。
她說,現在還要考慮像關稅、氣候變遷、勞工短缺、供應鏈混亂等國際因素,導致餐廳成本變高,也讓標MKT的價格變得更不穩定。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Aribella Menold (@bellebelle_menold) 分享的帖子
歐提嘉也提到,美國現在的高關稅也讓進口食材變貴,加上極端氣候或人力成本上升,這些都會間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湯瑪斯建議,若是看到「MKT」、「MP」,請別吝嗇直接詢問服務生多少錢,千萬別覺得不好意思,她強調,不代表標市場價的菜就一定比較貴,但確實有可能出現這種狀況,所以還是問清楚最保險。
歐提嘉也提醒,市場價不一定是敲竹槓,有時候當地供應量多,反而比固定價格划算,所以若是以後有吃到龍蝦、牡蠣、現撈魚、特級牛排、松露、魚子醬、季節蔬果或主廚特製餐點等菜色,都可以稍加注意。
經過這次教訓,梅諾德也認了,「下次看到MKT一定會先問價錢。畢竟我已經用實際金額學到了這個教訓。」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