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腹脹3天沒排便,驚見5公分腫瘤阻塞腸道!為何健康無家族史仍罹癌?醫點名5因素:發病年齡下降中
作者 : 郭美懿整理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近年才被肺癌超車,但2022年新診斷個案仍達1萬7643人,等於每29分47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過去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身上,但近年臨床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其中不良的生活型態是主因,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加工肉品,以及缺乏蔬果、膳食纖維、運動習慣等。此外,肥胖、糖尿病、吸菸飲酒及慢性發炎等因素,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45歲的蘇先生向來健康、也沒有大腸癌相關家族史,但日前長達3天沒排氣、排便,導致腹脹無法進食,到醫院掛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的降結腸處竟有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由於病人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經過討論後,醫師為他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進行病理化驗,確診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3期。
大腸癌年輕化,醫點名這些危險因子
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近年才被肺癌超車,但2022年新診斷個案仍達1萬7643人,等於每29分47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
過去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身上,但近年臨床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其中不良的生活型態是主因,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加工肉品,以及缺乏蔬果、膳食纖維、運動習慣等。此外,肥胖、糖尿病、吸菸飲酒及慢性發炎等因素,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昱廷指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隨腫瘤長大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等表現。若腫瘤逐漸堵塞腸道管徑,則可能導致腸阻塞,發生率約20%,屆時將有無法排氣、排便或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的情形,一旦拖延治療,腫瘤侵犯腸壁就會導致腸壁穿孔破裂,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死亡風險極高。
大腸直腸癌症狀
●腹脹腹痛;
●血便帶有黏液;
●明顯排便習慣改變;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
●大便變細小;
●體重減輕;
●貧血;
●可觸摸到腫塊。
臨床上,大腸癌以大腸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判定為主,但會搭配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甚至是正子攝影等影像檢查,確認是否有侵犯、阻塞或轉移,進而決定手術方式。
大腸癌手術成熟,第3期存活率可達5成
陳昱廷說,目前大腸癌手術已非常成熟,常見方式包含開腹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單孔微創手術與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其中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對於腸道嚴重阻塞或腹腔沾黏嚴重的個案,仍以開腹方式較為安全,除了切除腫瘤外,也會同步切除前後腸段作為安全距離,並清除病灶周圍的淋巴,以根除癌細胞。
術後則會視病人癌別與以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輔助治療;但若已經是第4期的病人,會以其他治療為主,手術為其二線選擇。整體來看,隨著醫療進步,即使是第3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的5年存活率有5至6成,早期發現更可達9成以上。
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衛福部自2025年起將篩檢年齡自原本的50歲下修至45歲,凡年滿45至75歲者,每兩年可免費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的發生率及35%的死亡率。
若檢查陽性,醫師會安排大腸鏡檢查進一步評估是否有息肉、腫瘤或出血來源。陳昱廷強調,糞便潛血是初步偵測腸道異常的簡單利器,民眾可以善用資源,把握黃金時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延伸閱讀:
每30分鐘就多一位腸癌患者,全球排第6!醫嘆台灣人「5養癌習慣」戒不掉:50歲為時已晚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50多歲男「吃很清淡」卻膽固醇狂飆!他戒吃肉改吃「這些食物」血脂更高…醫嘆:觀念完全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