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核三重啟公投 彭博:民眾擔憂能源韌性、釋強烈訊號
核三重啟公投上週末結束,雖然未達25%通過門檻,但彭博社週日(8/24)引述專家分析指出,公投結果仍反映出民眾對能源韌性和維持穩定供應能力的擔憂,並凸顯民進黨政府的政策路線與民意之間的差距。
第二波大罷免及核三重啟公投結果23日出爐,其中,僅約22%的投票者支持重啟座落於南台灣的第三核能發電廠(又稱核三廠、馬鞍山發電廠),未達25%的通過門檻。
然而,國際危機組織(ICG)東北亞資深分析師楊威廉(William Yang)表示,即使公投失敗,這也向政府發出足夠強烈的訊號,即更多的民眾認為應該考慮以核能為基礎的能源解決方案。
「這也反映出民眾對台灣能源韌性和維持穩定供應能力的擔憂」,楊威廉認為,公投「結果雖然未達到法定門檻,但也已凸顯政府的政策路線與民意之間的差距。」
報導指出,總統賴清德及其領導的民進黨歷來反對使用核電,理由是擔心核廢料和事故風險。然而,台灣近96%的能源依賴進口,中國可能透過禁運或封鎖來削弱台灣,這一點與民進黨的憂慮形成對比。
由於台灣土地狹小,能源選擇相對較少,再加上台灣作為全球科技製造中心的角色,能源問題對台灣而言非常重要。儘管台灣醞釀徹底脫離核能已經數十年之久,但這樣的決定卻愈來愈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兩名據稱最近向總統賴清德提出建議的美國前國安高層表示,重啟台灣已停用的核電廠,是台灣強化能源安全、應對中國威脅的關鍵舉措之一。
報導還提到,燃料成本上漲和再生能源投資,已為台電的財務狀況帶來壓力。截至去年底,台電累計虧損超過4200億元。儘管立法院5月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核電廠可延役最長20年,實際上為重啟核電廠打開大門,但對於核三廠來說「這已經太遲了」。
對於核三重啟公投結果,總統賴清德23日晚間表示,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絕非一場投票就能解決,並強調只要科學更進步、技術更安全,同時核廢更少、社會有更多共識,「政府並沒有排除先進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