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三總婦幼天地】產後「尿事」一籮筐,從「一直想尿」到「不小心漏一點」,該如何是好?讓新手媽媽安心的最完整尿事處理懶人包在這裡!

媽媽寶寶

發布於 09月05日14:05

生產後,身體像是被按下重開機鍵似的,好多時候都跟以往不同!除了照顧寶寶、追著擠╱泡奶餵奶的作息跑,很多媽媽也會遇到各種「尿事」:一打噴嚏就「滴一點」、剛坐下就又想上廁所、甚至明明很想尿卻尿不出來。

本文幫你一次搞懂「產後排尿問題」:有哪些常見狀況、為什麼會發生、誰比較容易遇到、什麼時候該就醫,以及從日常訓練、物理治療,到介入與手術的治療方式。

產後可能遇到的排尿狀況

究竟產後可能遇到哪些排尿狀況呢?逐一列舉如下:

1.壓力性尿失禁(SUI)

咳嗽、打噴嚏、跑跳、提東西或抱寶寶時不小心漏尿。生產讓支持尿道與膀胱頸的筋膜、韌帶、骨盆底肌拉扯與鬆動,導致腹部壓力一大就關不緊。

2.急迫性尿失禁 & 過度活躍膀胱(UUI/OAB)

突然一股強烈尿意來不及衝到廁所,或頻尿、夜尿、尿意忽強忽弱。多與膀胱逼尿肌「太敏感」或神經調控暫時混亂有關。

3.混合型尿失禁

同時具備上述兩點「用力會漏」+「來不及就漏」的特徵。

4.產後尿滯留/排尿困難(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 PUR)

明明膀胱很脹卻尿不出來,或每次都尿一點點、經超音波掃描後,確認還留很多尿。臨床常用的定義為:生產後6小時仍無法自行排尿,或排尿後膀胱殘餘尿量≥150 mL,應接受及時處置,避免膀胱過度擴張造成長期損傷。

5.泌尿道感染(UTI)與會陰傷口不適

導尿、會陰傷口、哺乳期睡眠不足與飲水不足,都可能讓尿道與膀胱比較容易感染。

6.盆腔器官脫垂相關的下泌尿道症狀

產後初期偶見陰道內「墜墜的」或摸到一小塊組織,可能合併頻尿、排尿不順。多數會隨時間與訓練改善,必要時,可用子宮托環或後續介入處置。

產後排尿為什麼有這些狀況?

尿事的發生再自然不過,怎麼一生完孩子就「風雲變色」了?原因如下:

.結構性改變:懷孕與生產讓支撐尿道的筋膜╱韌帶被拉長;陰道生的牽扯與會陰撕裂、器械助產,都可能造成暫時或持續的支持鬆弛。

.神經肌肉調控:長時間過度用力與壓迫,讓骨盆底肌與膀胱神經暫時「當機」,而失去適當的收縮功能。

.荷爾蒙:哺餵母乳期間母體雌激素偏低,導致陰道與尿道黏膜較乾、較薄、括約肌支撐感稍減弱。

.水分代謝:生產後 1~3 天常有「利尿期」,因此,頻尿、夜尿增加是常見的過渡期現象。

產後尿失禁發生率與高風險族群

.綜合研究估計,產後尿失禁在產後數月內約影響1/4的媽媽(約 26%,不同研究因定義與追蹤時間而有變動。

.經陰道生產(相較剖腹),與日後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風險上升有關(長期追蹤顯示約近兩倍風險)。若接受器械助產(產鉗/真空吸引器)、巨嬰、第二產程過長、較嚴重會陰撕裂等,產後尿失禁的風險也較高。

.產後尿滯留(PUR 的風險因子常見於:初產婦、硬膜外麻醉、器械助產、會陰傷口與腫脹、產程過長等,大部分是因為尿道開口周圍組織腫脹導致解尿不順。

在此,要強調剖腹產在短期內較不易漏尿,但並非終生保護卡;年齡、體重、慢性咳嗽、便祕、遺傳體質等都會影響未來骨盆底健康。

產後尿事有狀況的就醫警訊

.生產後6小時仍無法自行排尿,或明顯下腹脹痛。

.有發燒、血尿、腰痛、嚴重灼尿等感染徵象。

持續漏尿影響生活(產褥墊天天濕、不敢外出、夜裡一直被尿意吵醒)。

.產後3~6個月仍無改善,或症狀加劇。

媽媽可做的自救招式

1.聰明喝水:別為了「防漏」而不敢喝;一般日常以淡尿色為目標,避免一次灌太多。

2.定時上廁所+膀胱訓練:先從 2~3小時解尿一次開始,中間稍微有尿意忍耐一下,到設定的時間再去解尿,並逐步拉長時間間隔。

3.「防漏姿勢」與生活技巧:打噴嚏、提重物等動作前先收緊骨盆底,動作當下維持收緊,結束後徹底放鬆。把它練到像安全帶一樣「自動繫上」,漏尿就會明顯下降。另避免久站久蹲與便祕、控制過敏咳嗽,也可以減輕症狀。

4.會陰照護:傷口期以坐浴或溫水沖洗減痛,減少憋尿。

5.解尿日誌:記錄喝水量、排尿時間以及尿量、漏尿情況,回診時再給醫師參考,以做出最適當的處置。

產後尿失禁最關鍵的第一線治療:骨盆底肌訓練(PFMT

骨盆底肌肉訓練是預防與治療產後尿失禁的第一線,包含正確找到骨盆底肌、規律訓練。最有效的方式是由專業的骨盆底物理治療師指導(例:每日 3 組、每組 8~12 下、每下收縮 6~8 秒,放鬆等長;再做幾次快速收縮),確保你收的是對的肌肉、強度與節奏。系統性評估顯示,此訓練對產前產後的尿失禁具有明確效益,是國際公認的第一線處置。

生物回饋/電刺激能幫你學會「到底該用哪一塊肌肉、怎樣算有出力、什麼叫放鬆」,也常讓人比較願意、比較規律地做訓練。但就「治療成效」來說,如果已經能正確做骨盆底肌訓練且有規律執行,額外再加生物回饋或電刺激的「加分」通常不大;換句話說,它們不是人人必備的加速器。至於要不要用,讓物理治療師評估你的肌力、感覺、症狀型態與生活目標後再決定,比較精準且CP值也更高。

使用輔具:如陰道錐、APP輔助裝置等,重點仍是正確出力+持之以恆

合併策略:膀胱訓練、體重管理、便秘與過敏咳嗽控制、必要時,使用托環(合併輕中度脫垂)。

產後尿失禁的藥物治療:主要用於急迫型尿失禁/膀胱過動症

若以頻尿、急尿、來不及就漏為主,除行為治療外,醫師可能評估用藥:

抗膽鹼藥β3 受體致效劑(如 mirabegron)可減少膀胱過度收縮。哺乳期用藥須個別評估,目前針對 mirabegron 的泌乳資料有限,一般建議若必須使用亦非停餵理由,但照顧新生兒/早產兒時可考慮替代選擇;用藥前務必與醫師討論利弊。

要提醒的是:藥物不是萬靈丹,行為與肌力訓練仍是基礎;部分藥物可能有口乾、便祕等副作用,要謹記配合醫囑與追蹤唷。

產後尿失禁的介入與手術治療:何時該做此打算?

當保守治療3~6個月仍困擾,或「壓力性漏尿」影響明顯,可與婦女泌尿專科討論下列選項:

1.尿道填充劑(Bulking agents

以微創方式在尿道周邊注射填充物(例如PRP、玻尿酸等),恢復期短、對輕中度應力性尿失禁或不適合手術者是選擇之一,但效果較暫時,多需重複注射。

2.中段尿道吊帶術(Midurethral Sling, MUS

現今治療應力性尿失禁的標準術式之一,藉由合成網帶或生物材質支撐尿道。成功率與長期證據最完整,但同時需了解風險,如暫時性排尿困難、少數網膜相關併發症,例如傷口癒合不良導致陰道網膜裸露而致性交疼痛等後遺症,術前應做完整評估,以及考量是否已完成生育計畫與個別生活需求。

3.腹膜外懸吊術(如Burch colposuspension

傳統選擇之一,近年相對少見,多在特定情況或合併手術時考慮。

4.陰道能量治療(雷射/射頻)

目前市面上有二氧化碳雷射或鉺雅鉻(Er:YAG)雷射、射頻等,可改善「陰道鬆弛、漏尿、乾澀」。目前對壓力性尿失禁的證據仍不足,且曾有灼傷、疼痛等通報。目前在台灣仍屬自費的新興療法,建議可以在專科醫師完整評估、清楚知道療效限制與可能風險下慎選

產後尿滯留(PUR)的處理步驟

不勉強用力尿:先評估膀胱是否過度膨脹,必要時,以超音掃描或導尿測餘尿。

暫時性的導尿策略:依情況選擇間歇導尿或留置導尿,並設定「安全的膀胱容量上限」,避免過度擴張造成逼尿肌受損。

腫脹消退+疼痛控制:會陰水腫與疼痛改善後,排尿常能逐步恢復。

追蹤復原:多數為可逆,若反覆或遲遲不恢復,需進一步泌尿動力學與專科評估。上述定義與流程以「6 小時未能排尿或餘尿 ≥150 mL」作為臨界點。

產後排尿恢復時間表與自我管理

06 :多數頻尿、夜尿、輕度漏尿屬於過渡期。

63個月:規律 PFMT 與生活調整後,許多媽媽症狀明顯好轉。

36個月:若仍明顯困擾,可轉介骨盆底物理治療或婦女泌尿專科,討論次一線治療。

≥612個月:症狀持續影響生活,便可評估微創注射或手術、雷射等選項。

產後尿事迷思破解

Q:剖腹產就不會漏尿?

A:不完全正確。短期風險較低,但長期仍可能發生;生理、體質與生活因素同樣重要。

Q:骨盆運動例如凱格爾運動)愈多愈好?

A:品質勝於數量。不正確出力(其實在夾大腿或縮肚子)反而沒效,建議讓治療師幫你確認肌肉覺察與訓練計畫。

Q:陰道雷射能治好我的漏尿嗎?

A:目前證據及療效仍待大型研究確立;若要嘗試,務必先完成保守治療、與專科醫師討論風險與成本。

放心!尿事不順有方法可解

產後的身體在復原,需要時間與方法,請媽媽不要太有心理壓力。不論是「滴一點」的尷尬,或是一直被尿意叫醒的疲憊,它們多半有解方

從今天起,給自己10 分鐘練習骨盆底;兩週後,安排一次骨盆底物理治療評估;三個月後,一起檢視成效、下一步需要做什麼。如果有警戒訊號,請立刻就醫。你絕對值得放心、舒適、自在地擁抱新生活。

參考與延伸閱讀

提供以下資料,給想深入了解的媽媽與專業讀者參考:

.產後尿失禁盛行率與風險因子之綜整(約 26%):Dai S, 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23。 BioMed Central

.產後尿滯留定義與風險:Cavkaytar S, Clin Exp Obstet Gynecol, 2014;Polat M, J Turk Ger Gynecol Assoc, 2018。 PMC+1

.骨盆底肌訓練的證據:Cochrane Review(Woodley SJ, 2020;Hay-Smith J 等)。 cochranelibrary.comPubMed

.分娩方式與尿失禁長期風險:Tähtinen RM, Eur Urol, 2016 系統回顧。 PMC

.壓力性尿失禁之外科治療指引(中段尿道吊帶等):AUA Guideline(更新至 2023)。 auanet.org

.陰道能量治療(雷射/射頻)之專業意見與監管警示:IUGA Committee Opinion(2018);FDA 安全聲明。iuga.orgMedsafe

.哺乳期膀胱過動症用藥(β3 致效劑)資訊:LactMed/NHS。 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hs.uk

王晨宇醫師

【專欄說明】本專欄由三軍總醫院婦產部與兒科部攜手合作,期望以深入淺出的專業衛教內容,讓所有的媽媽寶寶受到最佳守護。

王晨宇醫師

現任/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國軍花蓮總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IG:obs_dr_wang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生完容易產後尿失禁?及早就醫,非手術治療改善成效佳
【三總婦幼天地】荷爾蒙讓孕媽咪痛並快樂著,懷孕初期的5大生理變化看過來!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