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創併購潮來了!一起亞馬遜併購案,揭Gogle、Meta等科技巨頭的背後焦慮
繼Meta收購Scale AI股份、Google砸24億美元挖走Windsurf高管及核心團隊後,亞馬遜也終於出手,收購AI設備新創Bee,無論是為了人才還是技術,都為科技巨頭鯨吞AI新創的浪潮新添一筆案例。
AI設備新創Bee創辦人瑪利亞.德.盧爾德.佐洛(Maria de Lourdes Zollo)在LinkedIn上宣布,亞馬遜已收購該公司,這次交易「能夠幫助我們將真正個人化、自主的AI帶給更多客戶。」根據《TechCrunch》報導,亞馬遜已經證實了這項收購,不過聲稱交易還未正式完成。
Bee是什麼公司?為什麼亞馬遜想買?
Bee是由執行長佐洛和技術長伊森.蘇丁(Ethan Sutin)在2022年共同創辦,主要產品是一款名為「Bee Pioneer」的AI手環,要價49.99美元(約新台幣1,500元),並需要每月支付19.99美元(約新台幣600元)訂閱費用。
按照Bee的介紹,這款AI手環的功能包括監聽周遭對話並轉錄,還能提醒你每天的行程與待辦事項,以及透過行事曆、位置、聯絡人等資訊建立可搜尋的活動紀錄。「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個人化的環境智能,比起工具,它更像是一位可靠的夥伴,能夠幫助你更自由地思考、記憶,以及在世間穿梭。」Bee在網站上表示。
Bee就類似Rabbit、Humane AI等瞄準AI穿戴式設備的新創公司,不過礙於技術限制,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一款產品真正取得成功。Bee的AI手環也有不少難題需要解決,外媒《The Verge》曾在評測中指出,Bee Pioneer沒有辦法準確區分各種來源的聲音,時常將電視節目、TikTok的聲音或音樂,與現實中的對話混淆。
亞馬遜沒有公開具體的交易金額。不過Bee曾在2024年獲得700萬美元融資,投資者包括Exor、Greycroft、New Wave等投資公司,成立迄今總募資金額達到850萬美元。
亞馬遜也曾開發過多項穿戴式裝置與智慧家居產品,Bee的人才與技術勢必對新產品的開發有所助益。例如,亞馬遜曾推出智慧眼鏡Echo Frames、智慧門鈴Ring等產品,都可能受益於Bee的語音技術。
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對語音助理Alexa的幫助。亞馬遜在今年2月才提供用戶搶先體驗基於生成式AI打造的Alexa+,接下來勢必會有更多的迭代與功能開發需求,也能強化在理解用戶語意、無縫互動上的體驗。
延伸閱讀:30億美元獨角獸一夕崩塌!Windsurf創辦人落跑Google,為何讓矽谷震怒?
科技巨頭加速鯨吞AI新創,盤點近期收購腳步
亞馬遜這起收購,也不由得讓外界聯想到近年科技巨頭加速吞併AI新創的狀況。
過去一年裡,眾多AI新創被科技巨頭以各種形式收購或投資。去年微軟以6.5億美元挖走了Inflection AI的共同創辦人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及核心團隊成員;Google也曾支付Character.AI 27億美元,換取創辦人諾姆.沙澤爾(Noam Shazeer)及部分員工加入公司。
到了今年,這樣的趨勢還在加速。OpenAI收購了由前蘋果技術長強尼.艾夫(Jony Ive)共同創辦的AI裝置新創io;Meta狠砸逾140億美元買下Scale AI 49%股份,以及延攬共同創辦人汪滔加入公司;不久前,Google又以24億美元的授權及補償金網羅共同創辦人瓦倫.莫漢(Varun Mohan)、道格拉斯.陳(Douglas Chen)及核心團隊。
而亞馬遜這筆交易公布後,今年被科技巨頭收購的AI新創又增加了一間。這些交易也反應出,AI領域的競爭正越來越激烈,有意角逐領導地位的公司不約而同透過收購AI新創,來加強或鞏固在AI領域的發展速度及地位。
尤其AI人才爭奪正趨於白熱化,各家公司為頂尖工程師開出數百萬美元年薪,透過併購、投資新創將整個核心AI團隊收入囊中也成為科技巨頭擴充人才的手段之一。Meta為了成立超級智慧團隊,執行長祖克伯便親自聯絡上百位候選人,開出從數百萬到上億美元年薪挖角,投資Scale AI也是為了這個新團隊。
亞馬遜收購Bee的消息,除了是又一項AI投資,以及強化他們在AI領域發展外,同時也是科技巨頭對AI新創吞併潮的一個縮影。
延伸閱讀:微軟明明業績很好,為什麼裁員不手軟?一封給員工的信透露科技巨頭策略
資料來源:TechCrunch、The Verge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