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賴清德不改對抗心態,內閣改組也枉然
正當民進黨和罷團就大罷免大失敗究竟該誰負責?吵得不可開交之際;內閣是否總應該總辭?也成為輿論焦點。從目前跡象看來,內閣局部改組或有可能,但內閣總辭在短期內應該不致發生;更重要的是,如果賴清德依然不改對抗心態,縱使內閣改組,朝野也不會和諧。
大罷免投票前夕,民進黨黨政要員普遍信心滿滿,樂觀看待,多半認為可以罷掉國民黨立委十一席,至少也在六席以上。孰料投票結果二十四名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都安然過關,這對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固然極為難堪,對於民進黨政府也無異另類的不信任投票,因此媒體近來紛紛打探卓榮泰內閣是否進行總辭。
照理來講,在民主國家當中,內閣改組本來十分平常。以過去三任總統為例,陳水扁和馬英九執政時期,都各任用了六任行政院長,任期最長三年,最短不過三個月;蔡英文執政時期,任用四位行政院長,任期最長四年,最短一年四個月。卓榮泰上任至今已一年兩個多月,現在就算下台,也算不上突兀。
更何況,在他任期內行政院施政乏善可陳,怨聲載道,近月已經連續施政不滿意度超過滿意度;就像最近南部颱風災情慘重,政府救援不力,不只引起民怨沸騰,連民進黨內都看不下去。再加上行政院與立法院的關係也日益緊張,光是覆議,一年多就提出七次,而在此之前行憲後七十多年間,歷任行政院長總共也只提出十三次覆議案,足見卓榮泰的能力、識見、魄力、擔當都不堪重任,趁大罷免大失敗下台以示負責,當然應該是他的最佳選擇。
然而,儘管在野黨撻伐不斷,黨內不滿聲浪四起,一般老百姓抱怨連連,卓榮泰卻似乎老神在在。為何如此?主要原因是:民進黨中央已經定調,大罷免是罷團主導推動,民進黨只是從旁協助,因此民進黨無需為大罷免失敗負責。賴清德就在臉書上表示「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既然民進黨都不用為大罷免挫敗負責,隔了一層的行政院當然更不用負責。
更重要的是,如果此時內閣總辭,一定會被外界解讀為卓榮泰引咎辭職,縱使不是為大罷免大失敗負責,也是為內閣施政不力下台。如此一來,非但坐實卓內閣施政無能,也證明賴清德識人不明。這對素來一意孤行、不肯認錯的賴清德來說,不只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更形同公開羞辱,他自然絕對不會接受。
話說回來,二0一八年底民進黨縣市長選舉慘敗,結果揭曉後,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馬上內閣總辭。為什麼那個時候他立即下台負責,而卓榮泰現在卻彷彿置身事外?這意味卓榮泰不如賴清德有擔當?還是賴清德不如蔡英文更果斷?
以目前情況推斷,內閣改組應該在第二波大罷免結束、輸美關稅明朗之後、立院下會期開議之前,包括經濟部長郭智輝、衛福部長邱泰源、環境部長彭啟明、農業部長陳駿季、教育部次長葉丙成等都曾被民進黨立委或媒體點名下台,但改組幅度及取代人選,最後都還是要由賴清德拍板定案。關鍵是,賴清德不但沒有反省,還要繼續推動第二波大罷免,並揚言「未來要把失落化為堅守信念的勇氣,把遺憾化為改革再出發的決心」,顯然無意與在野黨妥協,而是會繼續對抗,如此縱然內閣改組,朝野關係也不會改善。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