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蒲青觀點》美對台暫課20%關稅震撼彈 賴政府面臨內外關鍵考驗
Newtalk新聞
美國宣布對台灣暫時課徵20%關稅,消息一出,台灣社會隨即震盪。從過往國際貿易談判經驗來看,該稅率未來可能下調,但是否能降至與日韓相同的15%,仍具不確定性。無論最終稅率為何,對台灣出口導向產業勢必造成巨大衝擊。
消息曝光後,總統府與行政院在第一時間迅速反應,總統賴清德與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聯袂召開記者會,強調該關稅為「暫時性措施」,盼能安撫民心。然而根據經濟部內部產業評估,受到影響的包括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與電子材料等四大類產業。
以工具機為例,日韓對美關稅為15%,相較台灣20%的暫徵稅率,加上新台幣升值,導致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削弱。台灣工具機公會指出,美國為台灣工具機第二大出口市場,年平均出口近4億美元,受創可謂沉重。
此次關稅波及層面不僅限於工具機,也延伸至汽車、電機、ICT及紡織等產業,恐導致全球市場競爭力下滑。對賴政府而言,不僅帶來內部政治壓力,更激起產業界與社會的不滿聲浪。
賴清德自上任以來,延續前朝「深化台美合作」政策,強調「政治上依附美國」。然而在經濟面卻屢遭挑戰,包括半導體產業鏈前進美國設廠,造成台灣空洞化隱憂加深,如今再遇20%關稅,更使「親美路線」備受質疑。
民眾亦開始質疑政府談判能力,是否因無力抗衡美國壓力而讓步?未來若為換取關稅下調,需在汽車、半導體、美豬內臟、稻米等議題上作出更多讓利,恐將進一步犧牲本土產業與農民利益,屆時更引發更大社會反彈。
在此情勢下,國民黨與民眾黨等在野勢力勢必趁勢發動攻勢,批判民進黨「過度依賴美國卻無實質回報」。目前第一波大罷免行動失利,在第二波(8月23日)行動前,關稅議題恐成在野黨主攻重點,並可能要求國會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要求政府公開談判細節。
即使最終談判結果成功將稅率降至15%或更低,但對賴政府而言,也可能被視為以最高代價換取有限成果。因此,如何爭取農業保護、高科技與綠能產業豁免,是賴政府未來在外交與經濟協商上的關鍵戰場。
若處理得宜,不僅可展現總統威望,也有助鞏固民意與穩定政局;若失敗,不僅在野黨將趁機攻擊,更可能衝擊2026地方選舉布局,對民進黨政權造成嚴重影響。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