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還是勒索?川普關稅不確定性籠罩,彭博:美國要求台灣拿出「4年政府總預算」
過去幾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再對外宣稱,隨著新關稅在8月1日上路,全球經濟將迎來重大轉變;政府官員也堅稱這項時程「勢在必行」。然而,到了7月31日晚間,川普卻又簽署行政命令,以更調整稅率表為由,將這些關稅的生效日期向後推遲了一週。《美聯社》指出,這項變動對尚未與美國達成協議的66個國家、歐盟、台灣和福克蘭群島而言,或許是一線曙光,但卻讓消費者和企業面對更多不確定性。
川普31日晚間接受國家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表示,關稅進程「非常順利、平穩」。儘管川普堅稱這些新關稅會持續實施,但同時也鬆口說:「這不代表4週後不會有人來談判,認爲我們可以達成某種協議。」
不確定性籠罩
川普這次針對將近3兆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他承諾這會為美國帶來財富、創造大量工作機會、漸少預算赤字,並讓其他國家更尊重美國。但《美聯社》指出,這些大規模關稅讓盟國備感壓力,恐被迫簽下不利的協議;而關稅針對工廠原料與民生用品,可能進一步推高通膨並拖累經濟成長——儘管白宮對此並不擔心。
川普一再強調自己早就想課這些稅,但儘管談判期限迫在眉睫,仍有許多細節尚未敲定;其中包括這些關稅是否合法依舊是個未決的問題。根據《美聯社》,美國聯邦上訴法院31日才就川普引用1977年法律、以「國家緊急狀態」為由繞過國會課稅是否合法進行辯論。但川普仍對此事充滿信心,並在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說:「關稅讓美國再次偉大又富裕!」
批評者則認為,這些關稅政策既草率又危險,將對美國經濟以及其全球地位造成長期的傷害。自由派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總體經濟項目副總裁林希康(Scott Lincicome)表示:「星期五早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這些扼殺成長的美國進口稅將達到歷史新高且非常複雜,且因為這些協議如此模糊不清,政策的不確定性將會非常高。剩下的,還有待觀察。」
外交博弈
新關稅是延續今年4月初「解放日」的政策;當時股市暴跌、引發經濟衰退的疑慮,川普因此給出90天的談判期,但最後只換來幾份倉促的協議。根據《美聯社》,現在瑞士的稅率從川普原本威脅的31%,上調到39%;而列支敦士登的稅率則從37%大幅下調到15%。未列入清單的國家則將面臨10%的基本關稅。
過去幾週,川普與歐盟、日本、南韓、印尼和菲律賓談成了初步的貿易架構,並宣稱與其他國家的協議也在陸續達成,但拒絕透露是哪些國家。當被問及各國是否滿意川普設定的稅率時,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8月1日說:「很多人都接受了。」
《美聯社》指出,31日一早氣氛就非常緊張。歐盟在等待其15%關稅協議的書面文件;瑞士和挪威等數十國不確定自己的稅率;墨西哥透過與川普的一通電話,成功爭取90天緩衝期,暫時維持25%;而不在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範圍內的加拿大輸美商品則面臨35%關稅。歐洲領導人因為對美國讓步而遭遇批評,但他們強調這只是談判的開始,也希望維持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則表示美國已不再是可靠盟友,川普甚至拒絕與他通話。
川普30日宣布對印度課徵25%關稅,可能減損印度從中國分散供應鏈中的獲益。與此同時,美中仍在進行長時間的貿易談判,中國將面臨30%的對等關稅,並還以美方10%的報復性關稅。
美台貿易談判
美國對台灣出口商品將暫時課徵20%的關稅,儘管這已經低於最初傳聞的32%,但台灣仍未能喘口氣。在20%關稅於7日生效前,台灣正承受巨大的壓力,必須考慮是否要做出大幅讓步,包括4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等,來爭取更低的關稅。除了關稅壓力外,政治氛圍也讓人緊張。川普政府在28日阻止了總統賴清德原定8月初訪問中南美洲時的紐約過境計畫;30日又有報導指出,美國在最後一刻取消了國防部長顧立雄原定今年6月的訪美行程。《南華早報》指出,這些事件絕非巧合,可能是華府刻意降溫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以便為與北京的貿易談判尋求突破口。
投資媒體「AInvest」指出,自川普「解放日」以來,台積電(TSMC)為避免遭課關稅,承諾將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包括3座先進晶圓廠及一座亞利桑那研究中心,藉此恐固台灣作為全球最大代工晶片製造國的地位。這類舉動類似拜登(Joe Biden)政府時期的「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所提供的補貼又因類似,但本質上是出於「被迫配合」而非「合作」。
台積電股價自2023年以來已經飆升120%,反映其與美國戰略合作的成果,但其利潤仍高度依賴關稅政策;「AInvest」指出,一旦實施32%關稅,預估其毛利將下滑10%到15%,這會加劇台積電2025年原本就高達380億到42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壓力。
根據包括《彭博》在內的媒體,華盛頓要求台灣必須向日本和南韓一樣,做出巨額投資承諾,才能獲得15%的關稅優惠;後兩國分別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和3500億美元。據傳台灣正在考慮一項3000億至4000億美元的投資計畫,這相當於政府4年的總預算。
面對北京「中國製造2025」的野心,美國與其盟友正加快半導體國產化的腳步。根據「AInvest」,美國「晶片法案」吸引了4500億的民間投資,歐洲和南韓也各自投入超過1000億和4700億美元。不過,在先進製程領域,台灣仍保持壓倒性優勢,尤其在AI和高效能運算(HPC)領域不可取代。
企業憂心、經濟數據不振
許多大企業早在本週開始時就發出警告,表示關稅將對他們的財務造成壓力。福特汽車(Ford)表示,預計今年將因關稅而損失20億美元的淨收入;法國護膚品牌Yon-Ka則警告將暫停招聘、縮減投資並提高產品價格。
目前尚不清楚川普的新關稅是否能通過法律挑戰。根據《美聯社》,聯邦法官在31日對川普引用1977年一項法律宣布長期存在的美國貿易逆差為「國家緊急狀態」、藉以證明對幾乎所有國家徵收關稅的合理性表示懷疑。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休斯(Todd Hughes)向代表政府的司法部律師表示:「你們是在要求一種不受限的權力。」 法官們沒有立即做出裁決,這起案件預計最終會上訴到最高法院。
川普政府則強調,聯邦收入的增加是關稅將減少預算赤字的跡象,截至目前,今年已徵收了1270億美元的關稅和稅收,比去年多出約700億美元。
儘管川普強調關稅會促進美國製造,但1日公布的就業報告顯示,美國製造業工作崗位相比4月少了3.7萬個崗位。而31日公布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則指出,截至6月的12個月內通膨已上升2.6%,而物價可能會因關稅再進一步上漲。
通膨壓力也讓聯準會遲遲不敢降息,川普在「Truth Social」上怒嗆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是「徹頭徹尾的輸家」。但鮑爾也在30日坦言:「還有許多不定性尚未釐清⋯⋯我們離這整段旅程的終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推薦閱讀)全球稅率會被取消?美聯邦法官質疑「川普關稅違憲」:IEEPA根本沒提徵稅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