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你在看什麼?
黃榮興
作者介紹:黃榮興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亦為臉書「中華古玩論壇」管理員,平日熱心協助社員解答古玩相關疑問,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幾年前某大陸同好來台灣拜訪,到藏家家裡欣賞古玉時,他習慣拿手電筒強光照,對於一些台灣藏家會用放大鏡看古玉,他覺得很奇怪,還問說看不清楚時打燈就好,幹嘛用放大鏡?
我對人家看古玉用不用放大鏡沒什麼特別的意見。用不用是一回事,看不看得懂是一回事。不用放大鏡和喜歡用放大鏡的人都有外行人。我很羨慕那些不用放大鏡就能看清楚的人,少年時期我看遠看近都不用戴眼睛,後來看近要戴眼鏡(近視),現在看近要拿下眼鏡(老花)。放大鏡的作用是什麼?就是增強視力,讓我們能夠將細節看得更清楚而已。有些人眼睛一直很明亮,但我視力沒那麼好,我還是乖乖的用放大鏡。
同樣的道理,以前十倍鏡叫「珠寶鏡」,可說是觀察珠寶、古玩的標準放大倍數。隨著光學鏡頭普及,直白的說就是放大鏡價格下跌,讓更多人買得起、願意買。隨著15、20、30倍的手持式放大鏡出現,多數人都改用有LED燈的高倍放大鏡。不過還是有人堅持十倍鏡就夠用了。
至於不用放大鏡的人當然不必管什麼幾倍鏡,但這些人會帶強光的LED手電筒,除了看質地內部有沒有瑕疵,也可以照亮因為光線問題看不清楚的痕跡。
現在這種隨身攜帶LED燈的流行又比帶放大鏡晚,為什麼這麼說呢?同樣和科技進步有關,以前手電筒是裝傳統燈泡,黃光、亮度較低又耗電,小手電筒不夠亮,大手電筒不方便攜帶,就算拿著手電筒去看拍賣預展,認真看一圈,就要換電池了。大陸古玩市場起飛正好搭上LED照明和充電電池的成熟,LED燈高亮又省電,玩家自然而然的隨身帶隻LED手電筒。
用不用放大鏡的原因都解釋過了,那麼微痕呢?微痕顧名思義是指器物上的細微痕跡。這些細微痕跡是肉眼看不清楚,必須借助光學工具將微痕放大以便觀察,所以微痕當然也是把工痕放大,但放大不能等於微痕,如果把手持的十倍甚至30倍放大鏡觀察到的現象等同微痕,那就誤會大了!因為古玉微痕鑑定是從低倍數到高倍數的持續觀察,要借助顯微儀器放大到更高倍數,例如120倍,才能看清楚工藝痕跡的細微現象。
用顯微儀器和用放大鏡觀察、肉眼直視,不是哪個方法對錯的問題,回到最上面所講的,不同的觀察方法,觀察不同的現象,看器物全貌當然是肉眼直視,放大鏡是看局部,那麼顯微儀器呢?當然就是局部裡的局部了!微痕看的不只是肉眼看不到的現象,也是手持放大鏡看不到的現象。如果相信肉眼可以看出工痕新舊,放大鏡當然可以,微痕能看到的只會更多更詳細。這不是信仰的問題,只是基本的邏輯,顯微儀器觀察古玩的缺點,就是不能隨身攜帶隨時觀察而已。
回到最重要的因素,觀察考驗的是眼力,而工具是輔助的功能。就像車子再好,不是什麼人開了這輛車都會變車神。工具會幫助人,也可能會害了人。用眼睛看也好,透過放大鏡看也好,用顯微鏡觀察也行,看懂你看到的現象,就像古玉微痕研究先驅者陳啟賢老師說的,會「讀圖」才是關鍵!看不懂的用什麼工具都沒用。
這件玉器是我在90年代初期收藏的西漢劍衛,每個觀察點的雕工微痕分別以20倍、40倍、60倍、120倍放大顯示,供讀者參考。
出水文物
我國訂有水下文化資產保護法,水下文化資產的定義是指以全部或一部且週期性或連續性位於水下,具有歷史、文化、考古、藝術或科學等價值,並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資產,包含場址、結構物、建築物、器物及人類遺骸,船舶、航空器及其他載具,及該載具之相關組件或裝載物,並包括其周遭之考古脈絡及自然脈絡,及具有史前意義之物件。
相對於陸地的「出土文物」,取出的水下文物就稱為「出水文物」,而最廣為人知的出水文物就是沉船文物。
因水下打撈技術越來越進步,考古界越發重視水下文化資產,特別是打撈的古代沉船往往帶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古代貿易船,例如1998年打撈的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附近唐代沉船「黑石號」,出水的文物類型包含碗碟、銅鏡、香料罐、水罐、明器和鍍金銀盒等,總數超過6萬件。廣東江門市台山至陽江市海陵島一帶外海失事沉沒的南宋初期商船「南海一號」,於2007年打撈起來,內有瓷器為主包金、銀、銅、鐵器等總計八萬多件出水文物。1998年於越南南部金甌半島外海發現的「金甌沉船」,這是雍正時期沉沒的商船,越南政府打撈及追回的出水文物約13萬件文物,大部分是瓷器。當時越南政府礙於經費不足,除了將部分珍稀的金甌沉船文物納為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藏,並於2007年1月委託蘇富比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了「金甌沉船」專場拍賣,7.5萬件瓷器歷時三天的拍賣,引起多家博物館與藏家搶購,總成交約為500萬歐元。
台灣周圍海域也有不少水下文物資產。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調查,截至112年12月底台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發現具體目標物共101處,其中已經辨識確認為沉船等目標物者共計20處,例如沉沒於望安鄉潭門港外的「將軍一號」、澎湖島西邊井垵外海發現的「澎湖一號」。金門外海靠台灣方向也是明清古航道之一,至今金門成功海灘偶爾能撿拾到古代瓷器破片,顯然也有尚未發現的沉船遺址。
沉船文物裡瓷器為大宗,特別是沉沒的跨國商船,發現時往往裝有大量生活瓷器。出水的海底沉船瓷器又稱為「海撈瓷」,雖然海撈瓷因為長期浸泡在海水裡的因素,釉面光澤不如傳世瓷器漂亮,但具有可靠的年代證明,可以做為研究、學習之用,因此海撈瓷的拍賣也常吸引各大公、私博物館的參與競標,樣式、圖案較少見者,更是市場追捧的熱門藏品。對新手藏家而言,等同考古出土件的海撈瓷更是入門好樣本,做為標準件學習可以少走冤枉路。
吉子、瓦子?
「如意」源於古代用來抓背搔癢的「抓杖」,演變為代表吉祥的器物,基礎形狀為頭部呈靈芝或雲朵紋形,下面接長柄。
元明時期的如意為單一材質,長直柄,或尾部有微小紋飾。清代如意形制變得花俏,除了柄身變成彎曲,尾部也有如同頭部而較小的紋飾裝飾。還有一種是除了頭尾之外,長柄的中間有紋飾裝飾。
清代的如意材質竹、木、牙、玉、金屬均有,有整隻如意單一材質,但多數為複合材質,例如木質柄上面鑲嵌玉器。據傳這種如意鑲玉是在乾隆時期出現的,乾隆並有詩云「漢玉香檀接柄長、得一含三趣可詳」。
只在頭部鑲嵌的叫「單鑲如意」,頭尾均有鑲嵌的是「兩鑲如意」,頭中尾(首、柄、趾)均有鑲嵌的是「三鑲如意」。如意鑲嵌的玉器都為片狀,這種玉片稱為如意吉子。
為什麼鑲嵌的玉片被稱為「吉子」?是引用木雕的「吉子」。木雕構件的「節子」,又稱為「結子」,是家具中邊框與棖子之間垂直連接的部件。明末清初,節子從家具上的單一支撐、裝飾並重,最後甚至僅作裝飾之用。節子的紋飾題材有神仙人物、戲曲故事、風俗民情、瑞獸及其他吉祥紋樣等,這些圖案都是符合明清流行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意涵,吉祥意涵,因此節子才又被稱為吉子。
到了現代,吉子為什麼被誤稱為瓦子?大概是因為清代如意鑲嵌的玉片大又薄,讓人有「瓦片」的聯想。所以吉子喊著喊著就變瓦子了!
但瓦子並非新名詞,瓦子是宋元時期大城市裡茶樓、酒肆、劇場等娛樂場所的總稱,又稱為瓦肆、瓦舍、瓦市。「瓦」取「來時瓦合,去時瓦解」,野合易散,沒階級限制、來去自由之意。
時代變遷,同一名詞在不同時期代表的意思可能不同。以前講「如意吉子」,如果大家口耳相傳沒去修正,或許幾十年後,就變成只講「如意瓦子」了。幸好現在資訊發達,不難找到一些名詞的典故與由來,卻也容易傳播錯誤資訊。在錯誤還沒形成慣例之前,還是以正確名稱來稱呼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