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稅收真相!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罔顧財政紀律恐債留子孫
作者:財訊雙週刊/洪綾襄
今年初的一場券商春酒上,投資圈正熱議市場行情展望。由於2024年台股日均成交值飆到4124億元,創史上新高,與會人士預期樂觀。「川普上任股市都會很熱鬧,今年交易量不會比去年差吧?」、「但是上面要我們保守預估,兩三千億就好⋯」、「是不是怕稅收沒達標被K?到時候要是超標,會不會又要被拗普發現金?哈哈哈⋯。」
保守編列預算 並非多收錢
沒想到,戲言竟然一語成讖。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2月財政部公布去年稅課收入實徵數大於預算數5283億元,光證交稅就超徵794億元,稅收達成率高達138%,綜所稅和營所稅超徵金額更破千億元,引發眾議。
在野黨隨即提出「行政失靈,還稅於民」訴求,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要求行政院於10月31日前普發現金每人1萬元,並於7月22日咨請總統公布後生效。而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執政黨,在大罷免全數未過關後,也被迫妥協。
姑且不論朝野在此議題上如何政治攻防,但這個事件凸顯出台灣民眾對「稅收超徵」的觀念存有迷思,若不導正,恐將造成債留子孫的後患,簡而言之,有以下3大迷思:
首先,「稅收超徵」是稅收實徵數高於預算數,這只是「估算」上的落差,並非人民多繳稅。統計資料顯示,由於財政部編列預算過於保守,5年來已經造成超徵數逐年擴大,才會造成民眾誤解。
然而,《財訊》雙週刊指出,連曾任台大會計系教授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竟然也主張,政府超徵的稅收,都是從民眾口袋裡多拿來的錢,因此國民黨才推動還稅於民,達到全民共享超徵稅收的成果。
實情是,超徵金額是疫後台灣社會經濟成長與產業轉型的亮眼成果,儘管財政部在編列每年預算時,通常以每年增加5到6%估算來年稅收成長率,但近5年來台灣企業獲利與個人所得大幅增加,導致整體實徵稅額的年化成長率達到9%,才導致明顯的超徵落差。
企業賺、股巿熱 稅收大增
《財訊》披露,對此財政部官員也坦言,預算的編列往往要考量國內外經濟情勢及經濟成長率,並參酌各稅目特性、近年實徵情形、稅制調整等因素;而且,從預算編列到執行可能歷時逾兩年,難免出現變化。
更多財訊雙週刊文章
台中精機董座黃明和:這是40多年來最慘的一次!三重困境壓頂 活下去只能靠企業自己轉型
比亞迪繞道登台 加速重整對中規範 不只汽車、風電也有疑慮 產業防線、法規應同步升級
顯示全部
留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