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老化敲警鐘 國發會:AI可望成解方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9日電)台灣2025年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敲響勞動力老化警鐘。國發會官員表示,勞動力老化是不可逆的趨勢,不只台灣,放眼海外也是如此,台灣將以降低產業勞力需求,同時提升生產力2戰略因應,人工智慧(AI)則是扭轉局面的解方。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至一定程度,人口走向少子化、高齡化幾乎是必然現象。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邁入超高齡社會,包括日本(2005年)、德國(2007年)、法國(2018年)等,台灣也在2025年加入此行列。
台灣近年面臨嚴峻的缺工課題,又逢超高齡社會來臨,在勞動力層面,對產業發展、企業營運都是極大挑戰。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處長謝佳宜表示,就目前人口結構來看,工作年齡人口下滑、勞動力減少,短期還是不可逆的趨勢,必須視為警訊,但不必過於悲觀,政府將透過提升生產力、降低勞動力需求2大戰略,滿足業界的人力需求。
謝佳宜直言,台灣目前的勞動力參與率還不到6成,65歲以上的勞參率今年才終於站上10%,「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水準,台灣中高齡勞參率還有成長空間」。
因此,政府訂定的人力資源戰略中,提升生產力方面,開發國內勞動力,特別是活用高年級生力軍,成為重要方向。
謝佳宜說明,中高齡勞動力體力不如年輕人,但可以透過職務再設計、人機協作或是輔具,提升中高齡的生產力;勞動部因而端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促進中高齡就業,各地也設有銀髮人力資源中心,媒合更多工作機會。
在此同時,國發會競逐跨國勞動力,精進相關法令,如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力拚立法院此會期能夠三讀。
降低勞動力需求方面,謝佳宜表示,科技可望成為政府面對勞動力短缺的解方,尤其AI會是很大助力;以生產線為例,假如過去需要5名人力,導入AI技術,輔助判讀或篩選過後,可能只需要1名人力。
除了製造業,謝佳宜指出,農業、醫療、服務業等,各行各業都可導入AI,減少勞力需求的同時,也能透過新科技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如果產業轉型成功,台灣經濟發展又向前跨進一步。
行政院7月22日召開下半年首場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揭示攸關台灣產業轉型與國力提升的「AI新十大建設」藍圖。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會後指出,政府推動百工百業AI化,這不僅是產業政策,其實也是扣合人口結構轉變的因應作為。
謝佳宜直言,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面臨人口結構轉變的危機,勞動力成長非常有限,不能一味追求便宜勞動力,投入勞力密集產業,而不思考產業轉型;現在大家都在談AI,其實也為勞動力短缺的難題提供一條可能路徑,讓人力運用更有效率。(編輯:林淑媛、潘羿菁)1140729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