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酒店逆轉缺工 中高齡世代有AI做不到的責任感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9日電)「我怕做不好,會砸了老爺的招牌」,這句話不是來自年輕實習生,而是許多銀髮新鮮人在初次加入老爺酒店時所說的心底話。
當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飯店業人力缺口高達2成時,老爺酒店集團選擇從中高齡世代中找答案,2023年推出「壯幫手募集計畫」,讓那些原以為與職場告別的人們,再次找到自己的舞台。計畫推行已逾2年,中高齡員工占比穩定達3成。
「疫情過後,飯店人力非常吃緊」,老爺酒店集團人資部協理顏瑞嫻對中央社記者表示,當時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看著勞動部的數據,發現55歲以上其實還有大量勞動力沒被善用,參與率不到5成,但在酒店內部,很多50幾歲的員工表現都很亮眼,「我們就開始思考,是否可以重新設計職務」。
於是老爺團隊逐項拆解飯店工作流程,把重複性高、簡單易學的項目,像是擺放餐具、收盤子、倒水與桌面清潔,交給中高齡員工接手,並在排班方面給予更多彈性,包括2到3小時的短時段設計,讓他們能兼顧家庭、體力與生活節奏。
不過,行銷公關協理林瑜真補充,許多中高齡員工反而會主動詢問,「我可以學更多嗎?」
中高齡重返職場 社會氛圍卡關
不過,即使內部做好準備,整體社會氛圍卻未必跟得上。顏瑞嫻坦言,早期飯店業給人的印象,就是要年輕、會英文、懂紅酒。不少主管也擔心中高齡不好帶,甚至與年輕世代難以磨合。
「我自己也是女兒,如果我媽重新去工作,會不會被欺負,如果受傷怎麼辦?」林瑜真很能體會為人子女的心聲,於是老爺決定站出來倡議,除了找人,更是鼓勵中高齡世代保持社會連結,延緩老化。
這些年來,他們確實發現,這幾年重返職場的中高齡世代,為了身心愉快、維持心理健康而工作的人變多了。如今,老爺酒店55歲以上員工占比已逾10%、45歲以上則達3成,缺工率也穩定維持在2成左右。
阿姑的職場再出發 老爺酒店退休員工回任比率達5成
64歲的「阿姑」秀香,是新竹老爺酒店裡最受歡迎的壯幫手之一。她2年前經姪女介紹加入,從收盤子做起,一開始還有專屬輔導員帶領,幾個月後,她已能支援餐廳多項工作,「一開始怕跟年輕人尷尬,結果大家也都一起叫我阿姑,好親切、好溫暖。」
65歲的Maggie原本住南部,退休後北上到新竹幫孫女接送上下學,她透過104人力銀行找到老爺酒店的壯幫手職缺,如今每週排班2、3天。「我可以配合孫女的時間安排。上班後,生活節奏變得好起來」,她還鼓勵先生也加入,變成職場的銀色夫妻檔。
還有老爺會館的Wendy,原為25年資深員工,2019年退休後,疫情期間再度回任。她說,「我最喜歡和年輕人一起工作,他們教我用手機,我教他們接待客人的細節,互相學習。我覺得自己也變年輕了。」
目前,老爺退休員工回任比例已達5成,這批人不僅熟悉系統,更接手起帶新人的任務,穩定度與經驗值都遠勝臨時人力。
天生歸屬感 AI與機器人難取代
談起中高齡的工作態度,顏瑞嫻直言,「他們的責任感、歸屬感天生就有,不用培養」,不少壯幫手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會砸了老爺的品牌,甚至在旺季時主動招來親朋好友支援,「這種主動性,是機器與AI都辦不到的。」
目前壯幫手留任率已達6成,有人甚至升任為訓練員,傳承第一線經驗。林瑜真觀察,「Z世代比較在意權益,中高齡世代則是怕造成別人麻煩,但兩者沒有對錯,反而能互補」,年輕人會主動幫壯幫手爭取權益,「哥哥姐姐」則成為做人處事的示範,一來一往,意外促成世代間的共好。
她表示,推行壯幫手2年多,沒有像一開始擔心的「兩派會有衝突」,老爺集團明確感受「這條路是走對了,是可以持續的」。
此外,面對數位化與AI浪潮,老爺選擇讓科技成為輔助,而非替代。例如導入感應房卡代替報房號、放大螢幕字體協助中高齡辨識。顏瑞嫻強調,正是受惠AI和機器人,讓設備能夠升級,以前沒辦法開放給中高齡的工作,現在都可以實現。
不問年齡只看能力 老爺打造多元共融職場生態
老爺觀察到,中高齡履歷數量持續提升,不僅來自社會倡議的成功推動,更反映出台灣加速老化的人口結構,壯幫手將逐漸成為職場常態。
林瑜真發現,更多中高齡來工作,是為了與年輕人互動、保持活力與社會連結,「這才是健康老齡化社會的樣貌。」
老爺集團不設比例上限,從Z世代、中高齡、外籍生到二度就業媽媽,形成多元用人組合。顏瑞嫻強調:「我們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服務多元的客人,就要用多元的人。」
面對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老爺集團期盼企業改變思維,顏瑞嫻說,「我們看的是技能與知識,不是年齡」,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是否願意打開人力想像的邊界,而這些中高齡幫手,正是老爺對未來職場的答案之一。(編輯:潘羿菁、林淑媛)1140729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