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協議為何卡關?金融時報:美商務部長要台灣比照日韓加碼投資
Newtalk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公布新一波的全球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其中對台灣的關稅稅率為20%,較日韓15%高出一截,在野黨猛轟政府談判不力。英國金融時報披露,台美原本已在7月達成初步協議,卻因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多次介入,要求台灣比照日本、南韓大舉加碼對美投資,導致協議延宕。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3名知情人士指稱,盧特尼克曾與台灣政府代表及大型科技業者會談,要求台灣比照日本、南韓對美的鉅額投資模式,否則就難以獲得更優惠稅率。一名熟悉談判的美國官員坦言,目前的20%稅率應是暫時的,雙方還會就其他幾個議題繼續協商。
兩位台灣官員及一名美方官員透露,雙方其實早在7月8日就已就市場開放問題達成初步共識,原本希望幾天內就能宣布協議,最終卻未能實現。台灣官員坦言對美方將此事與中國談判掛鉤感到憂心,一名知情人士說:「川普為何遲遲不簽這個協議,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認為最有可能是與中方的貿易談判有關。」
報導提到,台積電早已於今年稍早宣布,計劃將對美投資金額從650億美元提高至1650億美元(約新台幣5.4兆元),台灣政府寄望此舉能減輕美方壓力,但國內反對聲浪卻並未停歇。國民黨批評,這樣的投資承諾形同提前交出最有利談判籌碼,未來若牽涉到戰略性產業,政府應更審慎與嚴謹應對。
業界人士則指出,透過承諾美國額外數千億美元投資來「買降」台灣關稅稅率,並不符合台灣的國家經濟利益。一位台灣科技公司高層也示警:「如果未來的晶片關稅真的上路,勢必會迫使我們把更多產能移到美國境內。」他認為,這並不是一筆划算的交易。
對於國民黨批評政府談判失利,賴清德強調,20%的關稅並非最終結果,雙方仍會持續談判,政府會堅守國家利益,不會讓產業受損。一名了解談判進度的美國官員也表示,這20%的稅率不會是最終結果,因為雙方還會再討論幾個問題。相較之下,台灣的暫時性關稅低於仍在談判的加拿大與印度「應該能讓人放心,顯示雙方之間並沒有無法跨越的鴻溝。」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