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做採珠係最慘嘅打工仔?│漫談香港珍珠史
南漢
明代宋應星所寫的《天工開物》整理了潛水採珠活動,包括揚帆採珠法、竹耙沉底採珠法、沒水採珠法和擲薦禦旋採珠法,不同傳抄版本的配圖或有出入。
香港之採珠業始自五代南漢,南漢劉氏割據嶺南,並以大步海(大埔海,今吐露港)和合浦為採珠重地,南漢後主劉鋹為入海求珠,在大寶六年設立媚川都,徵民為兵,額二千,負責採珠事務。這處凹入的海域,水流從寬闊的水域流入狹窄的水域,流勢減慢,適合蚌類水產的生長,因而成為珍珠的搖籃。《文獻通考》載,被徵集的善泅泳會「以石縋足,蹲身入海,有至五百尺深者」,下海捕取最多的珍珠貝,在船上的官兵會手執繫在採珠夫腰間的繩索,直至認為他不能再忍氣,方連人帶石拉上海面,故水性較差者往往會遇溺而亡,或被鯊魚咬噬,做法極不人道。
宋
擲薦禦旋:採珠船較寬廣,船上裝有草墊,當船經漩渦時船員投以草墊,就可安全通過;然後以長繩繫住潛水人的腰部,讓其持採珠籃沉入水中。
大埔海所產的丫螺,內壁常含圓潤珍珠,多供調配藥物之用,珍珠末亦可美化皮膚。《宋史》〈劉鋹傳〉記載:劉鋹「所居宮殿以珠、玳瑁飾之。」君王窮奢極侈的享受,建基於百姓的不幸,因此到開寶五年時,宋太祖於以採珠禍國害民為由,下令廢止,並撤除媚川都,以安民心。福建莆田文人方信孺有詩談到了媚川都的慘況:「漭漭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幽魂水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
元
沒人(能潛水的人)嘴咬露出海面的「呼吸管」,深至五百尺,把蚌拾到籃中。潛水人出水時,會以煮熱了的毛毯蓋在其身上,慢了就會冷死。
好景不常,為了歛財,元代復行採珠,元大德八年成書的《南海志》記載:「元貞元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圭建言:東莞縣地面大步海內生產鴉螺珍珠。又張圭續言:本縣地名後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其中的青螺角和荔枝莊,指的是今日吐露港對出的赤門海峽,定議三年一採,所得多寡,初無定數。
明
由於長期採集,明朝以後大部分珠蚌都被過度網羅,新珠又未能及時繁殖,所以到了康熙三十五年,朝廷下令停止採珠,同時禁止民間私採,大埔的採珠業自此逐漸式微。
1950-2000年
大埔三門仔村民五十多年前在珍珠養殖場打工。
原圖出自《三門仔新村遷村五十周年紀念特刊》
《香港年鑑》記載,一九五八年時英政府通過「養珠管理法案」支持行業,以應付日本珍珠養殖業發展的需求,周大福集團的鄭裕彤先生、嘉道理家族、馮秉芬爵士等,一同開拓香港的珍珠養殖業,當時採用的是企鵝貝,每年產量可達日本全國產量的一半。珍珠養殖牌照限制了採集的珍珠貝大小和養殖區域,以保護珍珠貝免受濫捕,當時政府發出了六個牌照予本港不同人士,五個在大埔,一個在西貢白沙灣。
五十多年前的三門仔珍珠養殖場。
原圖出自《三門仔新村遷村五十周年紀念特刊》
事情非一帆風順,一九六三年的颱風「溫黛」襲港,摧毀養殖設施,加上大型建築工程(如船灣淡水湖)破壞了自然環境,同時一直缺乏珍珠加工技術,以致只能以低價把珍珠外銷。到了一九九五年,香港養殖珍珠的牌照被全部收回,及後政府認為條例過時,於是取消珍珠養殖的牌照制度。
2000年至今
熱愛大海的葉定民先生在老虎笏買下漁排養殖珍珠,惜經營成本高且缺乏加工技術,種種原因導致結業收場。本地珍珠養殖學者甄華達後來試養珍珠,現時香港的人工養殖珍珠技術已十分成熟,魚排都藉養珠增加收入,同時過濾海水,相得益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