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纜頻遭中國船破壞 DSET:灰色地帶難防籲國際合作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海纜頻傳遭中國船破壞,今年6月才首度針對「宏泰58號」中國籍船長破壞海纜案宣判,是海纜第一案,但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分析,國內法規難阻止灰色地帶,檢方無法證明船長受外國勢力指示,建議國際合作強化執法,目前美國已有海纜防護提案,台歐近期也強化海纜防護,台灣與盟國應加速聚焦訂定相關協議。
DSET海外研究員陳大楨表示,台南地方法院6月針對「宏泰58號」判決,為首宗有關海纜破壞的成功起訴案例,具有指標意義,但法界爭論檢方無法用《電信管理法》72條第2項的國安條款起訴,陳大楨分析,因檢方難以證明該船長受有外國勢力之指示,雖法院最終認定船長具有間接故意,仍反映台灣現有情蒐能力難以判明行為意圖,海纜防護需進一步強化。
陳大楨指出,在灰色地帶的想定下,並考量到預防海纜破壞的實際可行性以及相關國際規範限制,政策決策者下一步應朝「懲罰」、「抵銷」及「回應」,建立涉案船隻與灰色地帶行為國的指揮關係,進而援引習慣國際法下的反制措施,由沿岸國對涉案船舶進行管轄,並執行更嚴格的港口國措施,或與國際海事組織合作,也要追究涉案船舶的權宜船旗國的責任。
陳大楨建議,台灣也應強化與盟國的國際協議,目前美國國會已有針對海纜防護相關提案,台歐在海纜防護上討論也在近期強化,台灣與盟國應加速聚焦相關協議的訂定。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表示,連接全球的海纜是通訊與金融命脈,卻極其脆弱,且現有國際海洋法對其保護不足。
高雄科技大學副教授、前海洋委員會副主委洪文玲則表示,陳大楨主張海纜面臨主要威脅非傳統軍事攻擊,而是「灰色地帶」行動所帶來的法律與政治挑戰,這正是對手利用政策治理及法律缺口,而透過多邊協調的船旗國機制,可提供務實且不升高局勢的方式,來壓縮惡意行動者的操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