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關稅嚴重衝擊中南部,萬事莫如救慘業急!
李沃牆
美國新一波的對等關稅,對台灣實際課徵方式是「原有最惠國待遇(MFN)稅率」再加上行政命令中的百分之二十,不僅對出口型產業影響甚大,對毛利率偏低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異是一記沉重打擊。而且這些企業不少集中於中南部,影響的不只是營運利潤,更是區域就業與社會穩定。
然而,除了關稅衝擊之外,今年以來新台幣升值近百分之十,導致出口商承受匯損,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還來不及喘口氣就被迫面對連環打擊。舉例而言,台灣輸美工具機產品原適用稅率MFN稅率是百分之四點七,再疊加百分之二十對等關稅後,即為百分之二十四點七,較日、韓多了近百分之十。不僅威脅到產品在美市場的存續,也迫使廠商重新考慮生產與出口布局。
對具競爭性的AI半導體等高科技廠商來說,可選擇赴美設廠,海外移轉生產;但對眾多傳產及資本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幾乎沒有迴避空間,只能被動地委屈承受,無語問蒼天。據勞動部估計,此波關稅衝擊可能導致四點二萬人失業;而民間勞工團體預估則有三十萬人左右遭波及。若然,失業也將衝擊許多家庭的經濟來源。
中小企業占台灣產業比重逾九成八,在整體就業市場中舉足輕重。特別是在中南部地區,傳產與出口導向產業長期支撐地方經濟與生活。當這些企業因成本壓力而減產、裁員,外溢效應將延伸至地方零售、餐飲、運輸等相關產業。值得注意的是,當失業率攀升,往往伴隨消費信心下滑、房地產市場低迷、人口外流加劇等結構性問題,實不容小覷。
關稅來勢洶洶,政府的首要任務應當是協助受害「慘業」度過眼前的經營危機,而非浪費民脂民膏搞大罷免。畢竟,民生與就業才是社會及國家穩定的根基。
政府施政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今年四月初,川普甫宣布台灣的對等關稅百分之三十二,行政院提供擴大產業支持政策,推出九大面向、共二十項措施的協助方案,總經費約八百八十億台幣。針對目前百分之二十新稅率所帶來的衝擊,行政院又公布「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協助受影響產業進行調整。
在特別預算通過前,先以「移緩濟急」方式,給予產業必要支持,經濟部四項支持措施自八月七日起全面受理申請。針對失業問題,啟動九百六十億支持方案,將薪資差額補貼從五成提高到七成,並擴大適用範圍。此外,工總也提出凍漲電價、緩徵碳費、擴大協助或對受損產業紓困的「救急三支箭」藉供政府參酌。
然而,政策成效取決於三個關鍵因素,一、精準度:資源必須鎖定最受衝擊的產業與企業,避免造成資源浪費。二、時效性:資金必須迅速到位,否則企業可能撐不到補助落地的那天。三、配套性:救援應與長期產業轉型相結合,否則只是延後問題爆發的時間。此外,對於企業因關稅而被迫外移或轉單的情況,政府應提前規劃國內產業鏈的調整與新市場開發策略,協助廠商分散出口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吾人以為,「萬事莫如救慘業急」。經濟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政府的施政主軸必須回歸到最基本的民生與就業保障。產業與勞工若失去了立足之地,社會與政治穩定將隨之動搖。唯有在經濟基礎穩固的前提下,民主政治才能健康運行,社會國家的未來才有真正的保障。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