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條例》修法草案難產?教育部還要再等等
偏鄉師資難尋,立法院今(8/6)日舉行《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公聽會,針對立委葛如鈞質疑,教育部去年6月承諾提出院版修法草案,迄今卻遲遲難產,張廖萬堅表示,8月中旬教育部還會舉行會議搜集意見,會儘速提出。
《偏鄉條例》2017年修訂迄今8年過去,偏鄉地區仍面對教師人力不足的考驗,立法院今日舉行公聽會,鑑於偏鄉學校多由沒有教師證的無證代理教師任教,聚焦是否放寬聘任條件,以及開放進修管道。
儘管教育部自110學年度推動偏遠地區學校學士後教育學分班,開放無證代理教師就讀,不過TFT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執行長施惠文指出,此專班僅開放縣市聯合甄選的教師可獲公費進修,實務上多數偏鄉教師都是學校獨招,會因此無法進修,建議開放獨招無證代理老師都可以參加,此外偏鄉許多課程長期仰賴鐘點代課老師,但他們待遇跟時間交通成本不成比例,導致特定專長長期招聘困難,建議對特定專長的教師可以提供更多誘因。
立法委員伍麗華指出,儘管教育部已協調12間大學在各區開設專班,但課程內容讓人擔心無法符合偏鄉混齡教學、差異化教學的需求,所以偏鄉師培要根據這些因素設計課程,而偏鄉不只老師難找,學校整體人力都要穩定,所以也希望擴及教練、護理師、司機、廚工、宿舍舍監等。
立委柯志恩表示,她的學生在偏遠地區擔任校長,連續招聘13、14次都找不到老師,許多學生反映加薪沒用,因為偏鄉缺乏同儕,教師研習要花一整天出去,孤立感很嚴重,如何在精神層面支持很重要,她建議推動偏鄉教育證,或提供誘因讓人留下來。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名譽教授王麗雲表示,關鍵是要讓現場有專業成就感,她遇過有偏鄉老師說,下課後必須要把學生帶到鄉的圖書館輔導,因為只要在學校繼續教,就是違反教學正常化,但學生回家又沒人照顧,所以相關法令是否能考量偏鄉需求?
對於偏鄉併校、廢校的考量,她也呼籲也要思考學校最適合規模,如果不能確保最適合規模,就會影響學生學習機會,她跟日本學討論到少子化問題,發現日本家長對於學校合併很歡迎,但台灣對於合併很排斥,對此她呼籲,是否能跟家長說明學校規模的適當性?併校跟社區發展不見得衝突,希望未來也能考量最適規模。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回應,教育部每年投入40億,包含補助地方政府增置專任教師、推動公費生、開設偏遠地區學士後專班、提供久任獎金,及補助藝文、體育設施等硬體改善,但是否留得住人確實是問題,今日現場建議教育部都有記錄起來,將來修法時可以列入附帶決議,讓學士後專班更符合需求,教育部也一直在討論如何讓證照取得更有效,這部分會來改善。
不過公聽會主席、立委葛如鈞質疑,目前許多立委已經提出修法草案,教育部去年6月也承諾會提出院版草案,迄今仍沒有看到,對此張廖萬堅表示,教育部8月中旬會台中舉辦偏鄉教育會議搜集意見,確實過去希望盡快提出草案,但大環境碰到許多問題,目前還是會努力儘速提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