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拉拔8孫 人文薰陶培育善種
家住苗栗縣後龍鎮、69歲的慈濟志工「張素耘」,由於兒子和媳婦離異,加上兒子在外地工作,她從8年前起,獨力撫養8名還在念書的孫子女,期間受到慈濟志工的長期關懷,張素耘感動之餘,加入慈濟大家庭,去年受證慈濟委員。隔代教養的張素耘,一開始和孫子女們相處時,隔閡和紛爭不斷,但慢慢地,她融入了善解包容的精神,並帶著孫子女們參加慈濟活動,孫子女們變得懂事又孝順,也都努力讀書、品學兼優,如今課餘時,都會陪著奶奶一起做好事
慈濟志工 張素耘:「我們家吃的菜,都是我自己種的。」
採摘一堆蔬菜,張素耘準備料理給8名孫子女吃。
慈濟志工 張素耘:「晚上孫子女回來的時候,就需要費功夫料理 ,大家一起吃。」
慈濟志工 張素耘:「吃素大概2年 走進慈濟,可能是受到磁場的薰陶,而且慢慢我教我小朋友們(孫子女),(吃素)改變很多,(他們)不喜歡排斥(吃素),到現在他們也會吃(素)這樣子。」
兒子在外地工作,8年前和媳婦離異後,身為奶奶的張素耘,接手照顧8名孫子女,當時最大的、才讀國中二年級。
慈濟志工 張素耘:「(孫子女)從小到這麼大,獎狀是真的很多,(牆壁)沒有地方可以貼了 。」
孫子女們、個個品學兼優,下課回家,也都自動幫奶奶分擔家務。但其實一開始,隔代教養的他們,有過一段溝通不良的陣痛期。
慈濟志工 張素耘:「有的是真的很心酸,慢慢就是我進入慈濟以後,我都會帶著他們(孫子女),去慈濟去做小志工,只要我們慈濟有活動,就都會帶他們去參加這樣子。」
這天,孫子女們跟隨奶奶做好事。
張素耘的孫女 魏羽涵:「阿媽張素耘各個(慈濟)活動,她會為我們準備好一切,就是我們的靠山。」
另一天的愛心園遊會,祖孫多人一起做志工。
張素耘的孫子 魏宇帆:「(今天幾點跟阿媽去幫忙炒麵),(清晨)5點 (為什麼要幫阿媽),因為阿媽年紀大了,所以她去煮炒麵,她能做的事情 ,她可以做,(搬)重的東西的話,我能幫忙的我就盡量幫她幫忙。」
69歲的張素耘、每天照顧孫子女,還善用時間做慈濟。儘管經濟不優渥,但對於這家人來說,孝悌和愛心,才是最珍貴的禮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