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灣啟動「惜食超人總部」行動!串聯220家夥伴響應全球食物銀行氣候倡議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10月16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整理=編輯部

為應對全球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與飢餓危機,全球食物銀行網絡(The 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 GFN) 於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正式啟動「Food for Change—用食物創造改變」全球倡議,並發布了應對氣候危機的五大關鍵行動。在台灣,GFN的認證代表機構——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為能將此全球目標轉化為在地實踐,正式宣布發起「惜食超人總部」社群行動,並以此作為推動GFN五大氣候行動的策略平台。

此項行動的關鍵力量,來自於協會自2025年第三季起,已成功串聯的全台超過220家在地社福機構夥伴。「惜食超人總部」不僅是一項社群活動,更是一個策略性的動員網絡,旨在透過這220個遍佈全台的節點,將GFN的五大氣候行動具體落地,讓「在地行動」成為驅動「全球改變」的引擎。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秘書長劉露霞表示:「『惜食超人總部』正是我們對GFN全球倡議的具體回應。我們深知,要落實宏大的氣候行動,不能僅靠單一組織的力量。因此,我們攜手220家第一線的社福夥伴,共同打造這個平台,目的就是要將五大氣候行動的理念,透過社群的力量,轉化為每一個台灣人都能參與的具體行動,用食物創造真實的改變。」

「惜食超人總部」:推動GFN五大氣候行動的在地實踐平台

面對全球3分之1食物被浪費,同時每11人中就有1人面臨飢餓的矛盾現況,食物銀行已不僅是飢餓救濟組織,更是建構永續食物系統的關鍵參與者。「惜食超人總部」社群行動的發起,並串聯全台夥伴,正是為了在台灣系統性地推動GFN所擘劃的五大永續解方:

1、強化食物回收體系:目標是讓多餘、但仍安全且富有營養的食物能夠快速、有效率地導向有需要者,減少在供應鏈末端被棄置的風險。

2、消除法律障礙:藉由推動友善捐贈的法規環境,消除企業與商家在捐贈剩餘食物時所擔心的法律或責任問題,從而鼓勵其能夠更主動、更放心地捐贈。

3、推動政策合作:促進政府與企業共同投入糧食系統轉型,確保食物銀行成為更廣泛食物系統轉型中的積極參與者,以系統性方式解決食物浪費和飢餓問題。

4、促進導入創新方法(FRAME方法):應用FRAME方法(Food Recovery to Avoid Methane Emissions),精確量化食物銀行在食物回收上所達成的溫室氣體(特別是甲烷)減排成效,並將此數據納入氣候政策與資金支持的考量範圍內。

5、擴大營養食物取得:強化食物銀行能力,尤其透過建立與農民和在地生產者的合作夥伴關係,增加水果、蔬菜等高營養密度食物的取得,改善受助者的健康狀況。

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總裁兼執行長Lisa Moon強調:「隨著氣候變遷持續威脅食物生產,富有營養、安全的剩餘食物必須被轉向面對飢餓的人們。」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的「惜食超人總部」計畫,正是此理念的最佳實踐。

從「珍食工程」到「惜食超人」,深化在地影響力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多年來深耕「珍食工程」,已具備成熟的食物再分配系統。從支持復育台灣原生穀物「油芒」,到連續九年為偏鄉學童提供「營養補充包」,協會的行動早已超越單純的食物援助,深入到農業永續與營養教育的層面。

如今,「惜食超人總部」將這些深厚的在地經驗,與全球性的氣候目標策略性地結合。協會已成功攜手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台中市大肚區禾楓慈善老人關懷協會、台灣基督教福利會、台東縣弱勢者關懷協會、嘉義縣慈善團體聯合協會、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等遍佈全台的夥伴共超過220家機構,共同推動「Food for Change 食物逆轉剩」,將珍食理念深入社區、校園與企業。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品史上的10月16日 世界糧食日
每年13億噸的食物浪費,可以餵飽30億人!
吃飯會胖是誤解!一碗白飯背後藏著健康、永續與糧食自主關鍵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特展作品遭志工誤認髒汙擦拭 基隆文觀局致歉

中央通訊社
02

苗栗公園驚見525萬金條、10萬現金!失主身分曝光

民視新聞網
03

健保補充保費將大修!三大變革擬116年上路 股利利息改「年度計算」衝擊480萬人

NOW健康
04

洗菜別再加鹽!譚敦慈揭「最神1招」 蟲卵、農藥全清光

三立新聞網
05

【圖解新聞】搶吸普發現金客戶 各銀行抽獎送錢狂加碼

LINE TODAY
06

日本超紅失眠救星「無羊枕頭」美式賣場開賣 醫:非人人適合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