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科普】《阿基拉》的「賽博龐克」是什麼意思?影評人常提起的「賽博格」又有何關聯?
日本科幻神作《阿基拉》正式重映!《阿基拉》在影壇創下許多意義,除了是賽博龐克先驅、最浩大製作以外,原本它也被認為是「最不可能電影化」的漫畫,不過作者大友克洋讓這個不可能成真了!即便過了數十載,《阿基拉》依然被視為最頂神作!
除了《阿基拉》,《銀翼殺手》、《艾莉塔:戰鬥天使》⋯⋯ 等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賽博龐克之作,只是,到底何謂「賽博龐克」?專業影人時常提及的「賽博格」兩者又有何關聯?以下就讓 GQ 為讀者詳細科普。
「賽博格」的基本定義
其實「賽博格」就是「Cyborg」的音譯,這個英文字其實是「cybernetic」(模控學、神經機械學)和「organism」(生物、有機體)的結合,中文有人稱生化人、改造人,簡單來說就是「人機一體」,在《艾莉塔:戰鬥天使》或《銃夢》中稱之為「合成人」,但其實也不單單是人,任何混合了有機體與電子機器的生物的「機械化有機體」也能叫作 Cyborg,因為定義上並不嚴格明確說死,所以在學術上還是習慣直接用音譯「賽博格」來指稱這個概念!
經典影劇案例,其實大家對「賽博格」並不陌生
其實影視作品上有超多「賽博格」的例子,最明顯的就是 DC 《正義聯盟》中的「鋼骨」,他原本是運動員,但因在其父親的實驗室意外中重傷差點死亡,最後他的父親將他改造成了半人半機械的形式延續生命,他不僅是個典型的賽博格案例,「鋼骨」的英文名字還就直接叫 Cyborg!
雖然 DC 的「鋼骨」是典型的賽博格,卻不是最經典的!影史中最經典的「賽博格」形象應該是《機器戰警》(Robocop)了!這部 1987 年的美國經典科幻電影,截至 1993 年共拍了三部電影,在 2014 年另有翻拍,講述一名警員在一次剿匪行動中被兇徒殺死,隨後被改造成與電子機械組合的改造人,有刀槍不入的體格,後來該警員逐漸恢復了人類的意識,並了解自己本來的身分的死因背後的陰謀。
此外,《銀翼殺手》也是經典「賽博格」電影,更深刻的討論「不完全是人的人到底是不是人?」的大哉問,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攻殼機動隊》中,而在過去《攻殼機動隊》與《銃夢》的漫畫因為都是未來世界,都是賽博格女主角,因此不斷的被拿來比較,而《銃夢》被拍成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時,這個問題又再次被拿出來,關於賽博格的討論也重新浮上檯面。
而相較於《攻殼機動隊》著重於人機一體的自我的身分認同,在《攻殼機動隊》中,有很多「完全義體人」其實只有腦部的有機部分是人類,但不只是堅持自己是人類,而且還要堅持腦部本來的國籍和身分認同;而《艾莉塔:戰鬥天使》,也就是《銃夢》,更多的討論是關於「賽博龐克 Cyberpunk」的問題。
概念衍生!一種未來想像的「賽博龐克」
「賽博龐克」是相對於「蒸汽龐克」的另外一種對於末世的未來想像。
「蒸汽龐克」指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極致後,反而只能退回去使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舊機械裝置,例如《移動城市:致命引擎》還有許多宮崎駿的動畫《天空之城》、《霍爾的移動城堡》⋯⋯ 等等,都是對於蒸汽龐克那既華麗又頹廢的未來想像。
「賽博龐克」呢,則是以一種走在前端的、時尚的、科技感濃厚的未來想像,除了「賽博格」這種生物與機器接合的存在,極大的貧富差距(都市的擴張與貧民窟)、大型跨國企業掌控全世界的資源(同等掌控全世界、公家政府有名無實)、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駭客、人類增強(例如美國隊長)和生物工程、恐怖主義(但其實是反英雄)都是「賽博龐克」作品常見的元素與著重的議題。
其實我們也是「賽博格」?
順道一提,最新的「賽博格」理解在學術上目前有個更酷的講法!在過去,「賽博格」單指「人機一體」,因為人類原本的器官受損,所以用機械的「義體」取代,而繼續維持生命,最後哪怕變成只剩下腦袋與意識是有機人類的「完全義體人」(半機器人),而這件事就現在的科技其實也正逐漸發生,不管是機械義肢或是人造心臟;不過因為我們在接受所謂的「活體器官移植」技術也很發達了,儘管不是與機械接合,但我們的器官已經如「機械零件」般可「替換」了,那麼現在的人類,似乎也能是一種新態的賽博格想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