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注意》記憶退化、動作僵硬…這種「腦血管病變」不能拖!3檢查助早期發現
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表現上常有相似之處,例如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手部顫抖或僵硬等症狀,因此容易在早期被混淆,造成診斷困難。(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85歲的李爺爺是菲律賓華僑,一直以來身體十分健朗、思緒清楚,還能自主往返台菲兩地。不料在三個多月前,逐漸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的情形。察覺異狀後,李爺爺除了前往骨科檢查,也至神經內科接受巴金森氏症用藥,但因治療效果不彰,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劉修勳主任門診。
經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檢查,才發現真正病因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在神經影像科會診下,團隊替他進行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一個月後,李爺爺的步態與認知功能大幅改善,目前定期回診追蹤。
「腦血管病變」易與巴金森氏症混淆!醫點1關鍵差異
隨著社會人口老化,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視力與聽覺減退、憂鬱、失眠、失禁、骨質疏鬆、跌倒及多重用藥等。而年齡的增加也伴隨神經功能逐漸退化,進而引發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常見疾病,或出現神經血管病變,使大腦在運動控制、認知及情緒調節方面的能力下降,對長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
特別是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表現上常有相似之處,例如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手部顫抖或僵硬等症狀,因此容易在早期被混淆,造成診斷困難。因此,劉修勳主任說明:「基於上述特徵,使李爺爺最初被懷疑是巴金森氏症,但因為病程發生僅三個月,退化速度明顯過快,這與典型神經退化性疾病不相符,才警覺可能另有病因。」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什麼?恐出現7類症狀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病變,發生率小於0.01%,相當罕見。病變可能出現在大腦不同部位:
- 額葉受影響:反應遲鈍、判斷力下降、個性改變
- 顳葉受影響:記憶退化、語言理解困難
- 基底核與神經迴路受影響:走路緩慢、動作僵硬,可能出現與巴金森氏症相似症狀
最嚴重恐危及生命!3檢查幫助及早發現
醫師建議,對於疑似腦血管病變的長者,可透過以下檢查及早診斷:
- 腦部超音波
- 核磁共振(MRI)
- 血管攝影檢查
治療方式通常包括導管栓塞術,阻斷異常血流,改善因腦功能受影響而出現的認知與運動問題。術後仍需長期影像追蹤,確保血管完整栓塞。
醫師提醒:出現4症狀應及早就醫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功能退化是常見現象,但透過日常觀察與健康管理,可以及早發現異常。劉修勳主任建議:
- 注意長者行為與認知變化
-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 若發現記憶退化、步態異常、手抖或動作僵硬等情形,及早就醫
及早診斷與治療,不僅能避免嚴重併發症,也能大幅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原來「指甲月牙」不是都是白色的!教你從5種月牙顏色看健康,出現「這顏色」恐易有腦血管疾病
動作僵硬、手抖竟是頭暈藥惹禍?醫曝「這3類藥物」恐引發類巴金森氏症,腸胃藥也中
失智症分4種,有一種叫巴金森失智症,和巴金森式症有何不同?醫師公開4種失智症的差異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