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狂人外交」衝撞 美國的亞洲同盟被迫思考「後美國」策略
美國總統川普明確把盟友的安全保障與貿易問題綑綁在一起,威迫盟友國家對川普的關稅戰低頭。而川普奉行的「狂人外交」政策使美國任何的安全保障承諾都顯得愈來愈不可信。彭博新聞報導,以日本為首的美國傳統亞洲盟友,被迫思考先前無法想像的選項:離開美國時,有什麼選項。
彭博新聞亞洲區記者蓋爾(Alastair Gale)發表文章說,幾十年來,日本一直把美國視為不可取代的安全與貿易夥伴,這一觀點不但挺過了1980年代日本汽車貿易戰的紛擾,熬過了1987年的東芝潛艇技術醜聞,並挺過了川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透過巧妙的「高爾夫外交」,以柔軟身段四兩撥千金處理了美國的貿易與軍事開支要求。
但如今,川普在第二個總統任期中更加反覆無常的行為,包括對日本加徵15%的關稅,已造成了損害。儘管日本的稅率已經是川普混亂貿易戰中較好的稅率之一,但與日本所爭取的零關稅相去甚遠。冗長並且情緒化的談判,削弱了現任首相石破茂的領導地位,他在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失去了控制權,如今正努力保住自己的職位。
同時,川普處理烏克蘭危機的方式,也成為衡量他是否願意在安全事務上與盟友合作、願意把集體安全利益置於優先的觀測指標。
日本、南韓與澳洲紛紛對美國的保證發生疑問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國內對於尋求戰略獨立的必要性,正在展開越來越多的討論。日本人對美國核保護傘的可靠性產生擔憂,一個快速壯大的反對黨「參政黨」,甚至提出了曾經是禁忌話題的「日本是否應該擁有核武」的議題。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是美國在東亞最可靠的盟友,是抵禦中國的堅實堡壘,也是美軍能夠將其力量投射到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基地,包括潛在的台海衝突。這種辯論的發生,顯示出川普已在亞太地區有多大程度已經削弱美國的信譽。
如果日本動搖,其他國家也不會落後太遠。在南韓,民眾對於取得核武有著強烈的支持。作為美國幾十年的盟友,在川普把美國對南韓的安全保障與貿易談判掛鉤後,南韓對美國的承諾產生了質疑。
許多澳洲人也在質疑一項與美國和英國簽訂的「AUKUS」同盟,以數十億美元向美國採購以及研發核動力潛艇艦隊的協議是否明智。雪上加霜的是,川普的五角大廈政策次官柯伯吉,已直接下令「檢討」是不是要提供澳洲美軍的先進維吉尼亞級核潛艦。
而儘管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堅定站在美國陣營,允許美軍使用靠近台灣的幾個軍事基地,但他的反對者對華府抱持懷疑態度,並可能在三年後重新掌權。
美國秩序解體是太誇張的說法,還是正在進行中的現實?
對於一些外交政策專家來說,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關係「面臨瓦解」的說法太誇大了。在美國小布希政府時期擔任國安會官員的葛林(Michael Green)寫說:「美國的盟友們並非在脫離聯盟,加入中國,或者透過核武尋求自立自足,而是在加倍努力與美國整合。」他指出了在日本設立的美軍新指揮中心,以及美軍在菲律賓獲得更多軍事基地使用權。
但另一較悲觀的觀點認為,亞太地區正處於失去既有美國和平體系的邊緣,搖搖欲墜的同盟關係增加了戰爭、結盟重構和核武擴散的風險。美國智庫IPAG主席哈斯魯(Syed Munir Khasru)在5月寫說:「即使只有一個主要的安保條約遭到退出,也會給該地區帶來嚴重的震波,產生難以預測、難以阻止的連鎖反應。」
1951年9月,美國與日本簽署了安保條約,成為美國在亞太安全政策的基石。這項協議允許美軍在日本恢復主權後繼續駐留日本領土。該協議於1960年修訂,賦予美國在日本建立基地的權利,以換取日本遭受攻擊時美國保衛日本的承諾。今天,約有5.3萬美軍駐紮在日本,是美軍在海外最大規模的永久性部署。
美國在亞洲的核心「日美安保」,已經不再被日本人民與政府視為可靠
日美安保一直是長期主導日本政壇的保守派自民黨,以及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晉三的信念核心。但是川普在第二個任期開始後的幾個月內,就重提了他對貿易和日美安保條約的抱怨,這動搖了日本民眾的信心。
在《朝日新聞》4月進行的一項全國性調查中,7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認為美國會保衛日本。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6月的一項調查發現,61%的日本人對川普在國際事務中作出正確決策沒有信心;對美國持有好感的受訪者比例為55%,比一年前的70%大幅下降。
日本政府體制也出現態度上的劇變,川普在日本自民黨內部引發了罕見的公開憤怒。當川普7月發函通知日本將被加徵25%的關稅時,自民黨政調會長小野寺五典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並表示這種單邊行動極為粗魯。在一次選舉的演講中,首相石破茂說日本「不想再被美國輕視」。
或許最令人驚訝的是,在安倍時期長期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谷內正太郎,在最近的一次報紙採訪中表示,東京不該再把日美同盟視為理所當然。他說,日本應該在必要時能夠抽身,甚至可以在包括貿易在內的問題上與中國等國家結盟。谷內補充說,與美國的摩擦是一個教訓:日本需要能夠不依賴他人的自衛能力。
川普在2月下旬,在副總統范斯(JD Vance)的協助下,在橢圓形辦公室羞辱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隨後暫停了情報共享和軍事援助。曾在安倍手下擔任國家安全副顧問多年的金原信勝,在澤倫斯基與川普會面後不久告訴《日經新聞》說:「日本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的是,我們可以完全依賴美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像日本一樣,南韓也依賴美國來保障安全,約有2.85萬美軍駐紮在南韓。南韓總統李在明將於8月25日在華盛頓與川普會面,會談內容很可能包括國防開支。
澳洲在6月也遭遇了現實考驗,當時川普政府的柯伯吉表示正在審查一項拜登時代與澳洲和英國共同開發核動力潛艇的協定。五角大廈現在認為,在美國自身採購延誤的情況下,這項銷售可能會降低美國海軍的能力。澳洲把這視為美國即將毀約的徵兆,澳洲安全將出現一個巨大漏洞。
沒了美國,亞太安全保障體制的「B計畫」能是什麼?
但如果不想靠美國為中心架構亞太安全體系,那「B計畫」能是什麼?曾任防衛大臣的石破茂表示,一項亞洲的地區安全協定可以增強威懾潛在侵略者。但光是近鄰的日本與南韓想達成此類協議就充滿挑戰,由於日本在1910年至1945年對朝鮮半島進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日本軍隊出現在南韓境內的想法仍極不受歡迎。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亞洲其他地區,幾乎每個國家都與鄰國存在某種歷史爭端。早在1950年代,美國就領銜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作為東南亞版本的北約(NATO)以對抗共產主義。但利益衝突下,該組織1977年就解散。
另一因素是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警告不可建立「亞洲版北約」。儘管對該地區許多國家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安全威脅,但也是一個主要的貿易夥伴,並已表明願意對其他國家使用經濟脅迫,在對美國的貿易戰中已使用稀土礦物管制出口作為武器。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資料,中國現在擁有世界上艦艇數量最多的海軍,其2024年的國防預算比日本、南韓、澳洲和菲律賓的軍事開支總和的兩倍還要多。
美國仍無可取代,但川普逼迫亞洲思考美國秩序解體的可能未來
在過去的十年裡,日本、南韓、澳洲和紐西蘭與北約建立了更深入的安全關係,歐洲海軍也更頻繁地出現在亞太地區。但殘酷的現實是,在沒有替代集體安全協定的情況下,美國仍無可取代。
看來,川普很可能會繼續向盟友施壓,要求他們為美國的軍事保護支付更多費用,並增加自己的國防開支。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表示,美國在亞洲的盟友應該效仿北約國家,承諾將國防開支提高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而去年日本和南韓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4%和2.6%。
鑑於川普重視達成「大交易」的外交政策偏好,亞洲及其他地區的盟友無疑將繼續感到不安,並思考「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終結後的替代方案。
就連認為美國秩序解體說法過於誇大的葛林,他也寫說:「川普的『狂人外交』理論認為,他反覆無常的行為是一種混淆對手的有用戰術,這可能對北京適用。但當涉及到管理同盟關係時,混亂絕對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