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習近平是列寧主義政權的堅定捍衛者
(德國之聲中文網)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發布《Kotkin:從斯大林的大清洗看今天的習近平》,主持人袁莉邀請著名歷史學家、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考特金(Stephen Kotkin),從斯大林的共產極權運作邏輯考察習近平的統治。
考特金教授說,在他寫的斯大林傳記中提出的一個論點是:是制度幫助創造了斯大林,而不是反過來。判斷習近平的領導,要考慮政權的發展趨勢。習近平2012年上台之前,國家經濟長期向好,同時在國內外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因此你可以推測,如果習近平在1979年掌權,他可能會怎麼做。也許在1979年,他看起來會更像鄧小平。或許那個時代塑造了鄧小平。正如鄧小平塑造了那個時代。如果鄧小平2012年掌權,而不是1979年,他會更像習近平,而不是我們所知道的1979年的鄧小平。
禁止任何有意義的政治改革
考特金表示,中國共產黨把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其壟斷地位作為其首要目標。他們想要中國變得偉大,變得強大。他們希望中國回到他們認為應有的地位,成為東亞及其周邊地區的主導力量。但在他們看來,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黨能否保持其作為這個大國所有政策的唯一決定者的地位。所以,所有一切都為了黨的政權延續而服務。一旦你允許經濟自由化,就會危及黨的權力壟斷,正如鄧小平當時,為了復蘇國家經濟,使國家擺脫毛澤東政策和共產主義政權所造成的貧困的做法。
考特金表示,習近平是否信仰馬克思主義,我們很難判斷。所以他不稱它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權,而稱之為列寧主義政權。因為它具有一個列寧主義結構。這種無法進行政治改革並得以生存的特點正是列寧主義政權的本質。習近平並非那個列寧主義政權的締造者。他是這個政權的產物。現在他是該政權的堅定捍衛者。他畢生的使命就是確保這個政權的存續。確保政權存續就意味著要禁止任何有意義的政治改革。所以這關乎的是列寧主義政權的結構。而不僅僅是他的個人意願或特質。
特朗普對習近平示好不只是權宜之計
關注中國問題的時政網站“中參館”(China File)發表圓桌討論《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到底改變了多少》,溫迪·卡特勒(Wendy Cutler,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在討論中說,特朗普總統的對華政策仍在調整中。他第二任期初采取了一些強硬措施,例如提高關稅、取消小額包裹免稅待遇、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船只收取高額費用。但最近,政府的態度明顯軟化。有跡象表明,這種政策和語調的變化可能不只是權宜之計。特朗普繼續對習近平釋放積極信號,稱其為“偉大的人”和“好朋友”。與此同時,他卻對其他盟國領導人持批評態度。政府還放松了某些出口管制,打破了長期以來兩黨共識——即不將國家安全事務納入談判。此外,由財政部長 貝森特主導的經濟團隊正在積極與中國談判,可能在年底進行的兩國領導人峰會期間宣布新的貿易或更廣泛協議,從而重塑未來幾年的雙邊關系。
卡特勒指出,中國這次要求更平衡的協議,美國不得不在出口管制等敏感問題上做出讓步。而且,北京宣布的大規模購買美國產品的承諾值得懷疑,因為中國在上一次協議中未能完全兌現類似承諾。
特朗普從未對中國真正強硬過
詹姆斯·曼恩(James Man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駐校作家)在討論中指出,特朗普的確正在對華“軟化”。但要補充一點——他的第二任期除了口頭表態和可逆的威脅外,從未真正強硬過。目前並不存在長期、一致的戰略。早些時候,甚至有人猜測特朗普可能上演“反向基辛格”,即聯俄制華。但現在諷刺的是,他正試圖拉攏中國來制衡俄羅斯。
曼恩認為,特朗普正在為秋季與北京的“和解”鋪路。他很可能親自訪華,接受盛大接待,並宣布中國將購買更多美國產品。在可能的北京峰會之後,局勢大概率依舊。特朗普過一段時間又會批評中國,直到話鋒再次轉向。但就實際行動而言,特朗普不會做得太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