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獨自升級:你內心的「白魔法師」與「黑魔法師」已上線!
文/鈴木裕介;譯/謝敏怡
冒險旅程需要夥伴同行。在從人生困境中復原的旅程上,需要什麼樣的夥伴陪伴?讓我們一起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在遊戲中,剛展開冒險的主角,通常等級較低且能力值偏弱,HP也很少,不耐打,很容易陷入危機。在這種狀態下,為了提升旅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身邊必須有一位能使用恢復魔法(白魔法)的同伴隨行。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要擺脫人生困境,你首先要找的是「白魔法師」般的夥伴。換句話說,這個人無論何時都能站在你這邊,給予你安全感。
Stage 1提過,「良友」能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一面,與這樣的朋友溝通互動,就像有了一個「安全基地」。這種人正是我們所說的「白魔法師」。
如何找到你人生中的「白魔法師」?
要找到這樣的人雖然非常困難,但我仍想分享一些可以提高成功機率的方法。
第一種是,不妨試著從那些和你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人當中,尋找一個可以放心依靠、建立起健康關係的對象。畢竟,萬一對方與你之間存在利害關係,暴露自己的弱點可能會帶來心理負擔,讓你無法自我揭露,也難以敞開心胸。
話說回來,由於坦露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情感確實伴隨一定風險,因此在還不太有自信時,你可以選擇第二種方法──使用付費資源(如心理諮商、酒吧聊天、占卜等),來尋求協助。畢竟,與人分享自己的痛苦需要技巧,而使用付費資源,可以讓你練習表達自我的想法和情感。
此外,諮商師、酒吧陪聊員或占卜師等以「傾聽」為職業的人,傷害你的可能性相對較低。換句話說,這就像是在安全的泡棉墊上練習後空翻。多次練習後,你可以逐步將這些經驗,運用到更接近實際生活的人際關係裡。
在缺乏對他人信任的狀態下持續嘗試,可能會讓人覺得這是一條絕望的道路,但只要你能獲得一次「依賴他人真是太好了」的成功經驗,在那之後你生活的重擔將減輕許多。衷心期盼你能創造第一個成功經驗。
精神科醫師松本俊彥指出:「十個大人裡,值得信任的大概只有三個人而已,所以當你向其中一個人求助失敗,也請持續發出求救訊號,至少嘗試到第八個人。」希望你不要放棄「眼前的這個人,可能與之前遇到的大人不同」的可能性。
擁有一個隨時可以回去的避風港或安全基地後,人們便能挑戰更多事物,逐步獲得因應變化和成長所需的心理韌性。
黑魔法師是稀有的存在
接下來需要尋找的夥伴,是能運用黑魔法,幫助你察覺「隱形敵人」,並認清自己有哪些人生課題的「黑魔法師」。
單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判斷應朝哪個方向努力,才能帶來好的改變。因此,除了無條件接受你的「白魔法師」之外,你還需要一位能為你指引方向的「黑魔法師」來陪伴你。
歐里希在探討自我覺察的經典著作《深度洞察力》中,將黑魔法師稱為「帶著愛的批評者」。這類人既不是盲目附和你的信徒,也不是唯命是從的追隨者,更不是過於挑剔的批評家。他們擁有智慧,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並且真心為你著想。即便面對難以啟齒的真相,他們也願意冒著風險,真誠地與你溝通、揭露真相。
歐里希指出,能從「帶著愛的批評者」那裡獲得坦率而誠實的回饋,是促進個人成長的關鍵。
在現今的社會中,「黑魔法師」的存在,或許比那些一味肯定你的人更為珍貴。
原因在於,給予意見本身,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畢竟,直接指出「這是你的課題」,本身就是一種高風險的溝通方式。
即便內容屬實,也難免讓對方感到不愉快,甚至受到驚嚇。如果對方無法接受意見,回饋者可能還會因此被討厭。儘管如此,仍願意冒著風險來告訴你真相,並且具備有效溝通技巧的人,無疑是極為稀有的存在。
無論是尋求回饋還是接受意見,本能地感到抗拒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這就像明知道需要看牙醫,但仍害怕踏進診所,因為治療的痛苦非常具體、清晰可見。
然而,別人的回饋所帶來的自我覺察,其價值遠遠超過短暫的痛苦。
而要面對課題並正視問題的核心,首先得承認自己「目前還做不到」。這需要勇氣,也需要謙虛。謙虛的真正含意,並不是對自己的不足視而不見,而是坦然接受自己的「弱點」。
接納不完美並不容易,尤其對於「完美主義者」(二分法思考)或高度追求成就的人而言,更是難上加難。他們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這使得面對缺陷變得更加困難。此時所需的是,一種願意承擔自己課題的「誠實」態度。
談到誠實,我想分享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患者M的故事。
M因反覆發作的適應障礙症,而留職停薪休息。他透過朋友的介紹來到我的診所接受諮商,但他的表情明顯流露出「因為朋友強烈推薦才勉為其難來看診」的不情願,就連過程中也隱隱流露出「為什麼我非得來看身心科」的不滿。
我們聊了一會兒後,我發現他在思維上有一些固執點,如「完美主義」(二分法思考)。於是我跟他說:「說不定是這樣的思考方式,讓你感到很痛苦。」
M聽了,顯得有些困惑,似乎不太能理解我的意思:「嗯?是這樣嗎……」我便接著說:「沒關係,你可以回去試著想一想。」第一次的診療就這樣結束了。
我看他的表情,感覺不太能接受的樣子,原本以為他應該不會再來了。沒想到,下一次約診時,他竟然如期赴約。
他告訴我:「回家後仔細想了一下,覺得醫生您說的話或許有點道理……雖然我其實不太願意承認。」完美主義、膽小且細膩敏感的特質,並不符合他對自己理想形象的期待,但他開始嘗試接納自己的真實模樣。
每當我拋出提問:「這樣的思考模式是不是讓你感到痛苦?」M總是一臉難以接受,但還是把這個問題帶回家思考。下一次再見面時,他會告訴我:「或許真的就像您說的那樣。」他一點一點地接受現實,慢慢開始改變。
在不斷討論和思索的過程中,M每一次都帶著些微的改變回來,穩健地變化成長。當然,他也曾對我說過:「我覺得這對我一點也不適用。」
「誠實」的人,有能力改變自己
就在某一天,M哭著向我坦露內心的真實想法:「過去我總是硬逼自己工作要達到完美,一定得做出成果。但其實,我非常討厭自己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厭惡如此軟弱的自己。如果現在不做些改變,即使換了職場環境,我可能還是會重蹈覆轍,這真的讓我非常害怕。」
話說回來,沒有人在被指出問題或課題時,能完全不掙扎、不抗拒。
尤其對有負面自我形象的人來說,當別人點出問題時,常會覺得「自己被責備了」或是「人格遭到否定」。接受自己的課題,需要時間。但即便需要時間,M面對他人提出的問題時,確實做到了「誠實面對自己,並在每一次的討論中努力正視問題」。
這種態度與「聽話」或「老實」稍有不同。M始終秉持著:「把別人指出的問題視為自己的課題,努力正面迎對。」這種態度源自於「自己的包袱,必須由自己背負」的信念。要是沒有這樣的心態,是做不到真正承擔與面對的。
我從M身上了解到,什麼叫做誠實。
經常有人問我,「什麼樣的人有能力改變自己?」我現在的回答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
誠實面對自己,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能夠客觀認識自己,包括自己「做不到」的部分,是接納真實自我的第一步。
我們當然可以期待未來的自己變得更好、更出色,用不著放棄那樣的可能性。
但此時此刻,就「只能做到這樣」而已,那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甚至可以說:「現在的我已經很好了」。當我們能開始這樣想,才是真正接納現在這個「看似絕望」的自己的時候。
當別人指出你的課題時,我們有時會感到憤怒,心想:
「這個人根本不了解我,憑什麼那樣說?」
「他什麼都不懂,有什麼資格教訓我?」
這是我們不想接受該面對的課題時,最常使用的「藉口」。
其實,我自己也不例外。有人對我提出刺耳的意見時,我也會本能地感到不滿:「他根本什麼都不懂!」甚至會想,「真想讓對方用VR來體驗我的感受。」這樣的情緒,最近才剛發生過,而且還很頻繁。
當這種情緒湧現時,大多是因為內心沒有餘裕。越是焦頭爛額,越容易忽視自己的疏失,反而沉浸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迷思中。然而,等半年後回頭檢視,常會發現:「那時候別人說的其實是對的,是我錯了。」即使對方未必能完全了解我們,但那些值得信賴的人所提供的回饋,往往出乎意料地準確、一針見血。
能夠同時具備「黑魔法師」的素養與能力,並願意對你提出既嚴厲又充滿愛的建議的人,其實非常稀有。即便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們也未必剛好處在能接受他人意見的時機點。
不過,我認為那個「時機」和「對象」,應該由你自己決定。
你可以轉念想:「既然對方都這麼說了,或許真有道理也說不定……」試著先接納對方施加的「黑魔法」。當你願意這麼做時,就代表你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改變了。
※ 本文摘自 《我的心,獨自升級》,原篇名為〈「白魔法師」與「黑魔法師」是你必須結交的夥伴〉,立即前往試讀►►►
《我的心,獨自升級》電子書 - 就像手機、電腦要更新,為了修復心的bug,你也需要獨.自.升.級!日本超人氣身心科醫師aka大神玩家,帶你從認識自己的「角色屬性」開始;逐步破解「不幸陷阱」,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