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當主管才更應該被關心!聯發科幫主管上課,教面談、管理
根據《財星》(Fortune)指出,全球職場正面臨「管理者崩潰」(manager crash)危機,中階主管長期承擔上對高層、下對團隊的雙重壓力,不但得「用更少資源做更多事」,卻往往在組織內缺乏支持系統。當他們選擇離職,壓力隨之向下傳導,導致缺乏主管支持的員工離職率是一般員工的 4 倍,整體幸福感也僅剩一半。
在許多企業仍靠「頭痛醫頭」的單點式培訓應急時,聯發科技自 2019 年起就系統性啟動一項關鍵改革,為期 8 個月的「新任主管培訓計畫」,協助工程師從技術角色轉型為管理者。迄今已有超過650位主管歷經此培訓,這套做法也獲得美國人才發展協會(ATD,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肯定。對其他企業來說,在留不住主管成為常態的時代,這或許是一帖實證解方。
策略轉型催生系統化培訓,人資自己提案
聯發科推動此計畫的契機,是來自於 2019 年的組織變局與策略轉型。當時,公司正從「快速追趕者」(quick follower)轉向「技術領導者」(technology leadership),同時併購晨星半導體、引進 2500 名新員工。這 2 股動能疊加,使管理文化出現落差。
「我們過去比較重視技術與專業,但在整併後,我們更希望主管能以人為本、懂得帶人,這對很多從工程師升任主管的人來說,是截然不同的挑戰。」聯發科技全球人力資源本部副總經理吳怡萱說。
吳怡萱指出,許多從工程師晉升的主管在帶人上相對缺乏經驗,也無法自然轉化企業價值。這促使人資團隊主動提案,設計一套貼合公司發展策略的主管培訓計畫,正因為培訓方案緊扣公司成長策略,自然獲得高層全力支持,更親自參與授課。
為了設計這套培訓,人資團隊進行大量研究。訪談高階主管、外部專家、高績效部門主管等關鍵利害關係人,分析組織績效數據,發展領導職能地圖。對新任的中階主管,強調5大職能:引導改變、落實創新、培育人才、引領跨團隊合作、建立高績效團隊。同時,執行長蔡力行提出 4 大管理心態(OAIG):Open(要有開放心胸)、Aggressive(積極進取的態度)、Innovative(保持創新的心態)、Global(擁有全球性視野)。
這 4 項指標,也成為培養文化一致性的重要依據。這些職能也透過具體行為指標細化,成為公司內部衡量主管成熟度的共通語言與評估標準。
培訓8個月,新任主管帶問題互相取暖
不同於傳統的短期課程,聯發科做的是長達 8 個月的學習歷程。單點課程畢竟效果有限,所以更需要系統化設計。
整個計畫分為 4 個階段。前 2 個月進行前測評估,會讓單位主管跟受訓主管先自評分數,也了解主管現況。同時提供預備學習資料,包括管理文章與評論、管理學者與專家的線上課程,學員也在這段期間透過 Teams 組成線上社群,開始建立連結與討論。
第三個月則有 3 天 2 夜集中培訓。課程內容涵蓋績效管理(PMD)、情境領導、部署激勵等核心主題。「PMD 是當主管一個很重要的課程,」無線通訊軟體開發本部專案系統整合處副處長謝詠翔分享,「以前當 IC 更多看 Performance(績效),但當主管更重要是在做 Development(發展),因為部門的產出就是所有同仁能力的結合。」
培訓最大的特色是使用聯發科實際案例。人資團隊大量訪談不同職級的主管和同仁,把真實的管理議題寫成案例研究。這些案例包括:如何與自評過高的員工溝通績效、如何處理從同事變主管的尷尬、如何在組織重組時整合新舊團隊等。
「你都覺得好像是在你隔壁發生的 case,」謝詠翔回憶,「因為太真實了。」除了案例研討,課程還包含大量角色扮演,讓主管在安全環境中練習困難對話,例如一對一面談、告知員工績效待改善等。
為了讓受訓主管投入,人資也融入遊戲化機制,開發「管理大富翁」,將管理情境設計成遊戲,玩家會遇到各種管理難題,並使用各種管理工具,還能抽「機會」「命運」牌增加挑戰。
第六個月安排 Clinic Workshop(實務工作研討),讓主管帶著實際遇到的問題回來討論。就像看醫生,你還有什麼管理上的痛點,把議題帶回來。最後在第八個月進行後測,評估行為改變,前後測的分數對照下,都有顯著提升。
整個學習採用 70-20-10模式:70% 在職學習、20% 同儕學習、10% 正式課程,從不同的學習途徑深化主管培訓、做中學,計畫需要走到 8 個月,一方面是要讓改變有時間發酵,另一個則是讓受訓主管持續練習,推行 5 年以來,離職率已下降 2.8%。
人資搭建主管新手村,幫助主管成功
謝詠翔的轉變是最好的見證。參加培訓後,在新部門成立時,團隊一半是外部招募的新人,一半是內部調動的資深員工。運用情境領導的方法,針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隊成員採取不同管理方式,「第一年我們最後達到的 KPI 是原本老闆設定的 2.9倍。」
最讓他受用之一的,是執行長蔡力行分享的「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把對的事情做對)」。這句話被他寫在辦公室白板上,時時提醒自己。
另一個改變是學會正向激勵。培訓時,一位同儕分享他的前主管會在周會當眾表揚表現好的同仁,「及時的正向回饋可以幫助大家很快知道原來這是好的事情。」謝詠翔現在經常在會議中停下來說:「這個想法很棒,你怎麼會想到?」不只增加同仁的表達能力,更讓團隊感受到彼此的價值。
「這個用在家裡教小孩也很有用,」謝詠翔笑說,「你跟他說哪裡做得好,會比說哪裡做不好更有效。」
從主管的角度,謝詠翔也觀察到參加培訓前後的部屬有明顯改變。「上完課之後,比較能夠用共通語言來做部門管理上的溝通。」例如討論留任風險評估時,受訓後的主管能更準確觀察員工的細微變化,不再只是表面判斷。
對人資團隊而言,設計這個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幫助主管成功,而不是單純的一堂課,上完就上完。」聯發科採用螺旋式學習設計,「前面要先學到基礎打底的動作,然後再一層一層慢慢加上來。」
從 2020 年第一梯次到現在,課程持續進化。也從台灣總部推廣到中國、印度等海外據點,「看到主管能力提升,同仁回饋正向,看到團隊的穩定,這對公司對HR對主管都是三贏。」吳怡萱說。
對其他企業而言,聯發科的經驗有 3 個啟示。第一,培訓必須連結公司策略才能獲得支持。其次,需要建立完整的評估機制,「不只是課後滿不滿意,而是前測後測看行為改變。」最後則是要「讓同儕能夠形塑學習的氛圍(例如籌組社群),而不是人資一天到晚敲邊鼓。」
8 個月很長,但對於一個要陪伴員工整個職涯的組織而言,是值得的投資。誠如蔡力行說:
「評估主管能力不是看個人能力多強,最重要是組織的整體能力強。」
核稿編輯:陳書榕
延伸閱讀
43%員工不會用AI!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被遺忘的中層主管才是轉型關鍵
好的中階主管,會把一天的時間花在哪?3 個問題自我檢查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