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睡醒仍覺得累?你以為的睡不好,其實是神經沒切換!醫教睡前3動作助啟動副交感神經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6月27日01:00 • 林勻熙 整理

睡眠專科醫師許瑛倢表示,嗅覺會連接大腦的邊緣系統,肌膚則是吸收活性物質與傳遞安定的訊號,而深層的呼吸,能協助副交感神經活化,形成身體準備休息的完整節奏。(圖/auscentic 提供)

你是否也有「睡了一晚卻還是很累」的經驗?2025年最新一項針對2,906人進行的《睡前習慣調查》顯示,僅有31%民眾認為自己睡得好,高達62%直言「醒來依然疲憊」。睡眠醫學專家提醒,這種「一覺不起」的現象,關鍵可能不在失眠,而在於——副交感神經未能順利啟動,身體根本沒進入真正的休息狀態。

「神經沒切換」成難入眠、睡醒仍累的真相

現代人生活緊湊,白天的工作節奏、社群互動,以及如咖啡因、手機藍光等外在刺激,讓交感神經長時間維持高張,導致夜晚雖然上床,大腦與身體卻仍停留在警覺節奏中,未切換到夜間的「副交感神經」,因此難以真正進入深層休息。

睡眠專科醫師許瑛倢表示,「即使上了床、閉上眼,神經系統若沒進入夜間模式,就無法啟動深層睡眠修復機制。」然而,導致這種「神經卡住」的常見因素包括:

  • 日間過度刺激(如高壓工作、手機藍光)
  • 過度攝取咖啡因
  • 臨睡前仍接收大量資訊

根據2025年最新一份涵蓋2,906人的《睡前習慣調查》顯示,僅有31%的人認為自己睡得好,高達62%回答「醒來仍覺得累」。這類現象雖不構成醫學定義上的失眠症,卻成為現代人迅速蔓延的「無聲疲憊」。

科學新解方:「香氛界褪黑激素」可助神經切換

許瑛倢表示,睡眠品質不佳,往往是因為自律神經沒能順利切換到夜間所需的狀態。雖然我們無法用大腦直接控制它,但可透過嗅覺與觸覺引導,加上節奏緩慢的呼吸,能有效幫助副交感神經啟動,讓身體準備好進入真正的休息模式。

因此,在副交感神經無法啟動的身體狀態中,若能給予明確、可辨識的感官訊號,就可能改變睡眠品質的走向。為因應現代人尋求無藥性、自然入眠的趨勢,近年科學界開始關注一類植物活性分子,能透過鼻腔嗅覺與皮膚觸感吸收,提升體內褪黑激素濃度、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

例如:刊登於《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來自特定植物中的活性分子,可讓受試者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濃度顯著提升。與一般以揮發性芳香運用的精油不同,此類天然活性成分經小分子油萃技術濃縮,除可用嗅聞的鼻腔吸收,還可經塗抹肌膚讓活性功效穩定透過肌膚釋放,進而促進副交感啟動,也因效果類似褪黑激素,被譽為「香氛界的褪黑激素」

被譽為「香氛界褪黑激素」的植物精華,人體實測7天顯示,98% 使用者實證入睡更快。(圖/auscentic 提供)

「肌膚是最大感官,塗抹時的觸感刺激,加上香氛嗅覺訊號,會一起傳遞至腦部邊緣系統,有助副交感神經啟動、釋放入眠訊號,」許瑛倢說。藉由利用觸感吸收、嗅覺引導,這種雙路協奏的方式,能透過神經傳遞入眠訊號,提升睡眠品質,為不同於一般香氛產品的創新應用。

想靠香氛入眠?醫建議搭配三動作助啟動副交感

若經常「睡醒仍累」,別急著補眠或濫用安眠藥,先觀察自己的睡前節奏與環境是否支持副交感神經啟動。從嗅覺、觸覺雙感路徑著手,或許能幫助找回真正的熟睡夜晚。另外,若想使用這類型的香氛助眠產品,許瑛倢建議可搭配3個睡前小動作,為身體切換到好眠狀態:

  • 規律的慢速呼吸:呼吸是主動能控制的副交感神經方式之一。透過鼻吸、慢吐的節奏性呼吸,有助副交感神經優勢建立,是在需要放鬆、助眠、抗焦慮時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溫和的伸展運動:睡前進行輕柔的伸展運動,有助於釋放肌肉緊張,平衡自律神經,促進深層放鬆。

  •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提早調暗環境燈光、降低噪音、保持適宜的室溫,這些環境因素有助於減少交感神經的刺激,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活躍,為良好的睡眠打下基礎。

睡前一分鐘感官切換!專家教「5-5-5 微呼吸」

此外,香氛品牌auscentic與美國覺然呼吸執業指引師Eva Lo共創「5-5-5微呼吸」幫助感官切換。5-5-5微呼吸步驟如下:

  • 啟動感官:在皮膚較薄、靠近脈搏的肌膚,如手腕劃5圈。
  • 吸氣—吐氣(重複3次):吸氣5秒,感受香氣伴隨呼吸進入上半身;吐氣5秒,將腦袋的思緒和雜訊一同釋放。
  • 回到當下:閉上雙眼,雙手輕貼在一個你希望關注的部位,可能是太陽穴、心口、腹部、肩上,讓氣味、體溫、觸感交會於此。
  • ▲5-5-5微呼吸。(圖/auscentic 提供)

資料提供:auscentic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