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後的憂鬱,只有下一張機票才能治癒嗎?
文/柚子甜
以「觀光客」的標準而言,我去仙台的季節很不是時候。
九月底十月初,葉子都還綠著,街上豔火連天的「楓情」都還只藏在明信片裡。連太陽都鮮少露面,踏出室外馬上陰陰冷冷地起雞皮疙瘩,帶來的傘從來沒乾過,像極了台北剛入秋冬的時分。
至於為什麼會選這個時候來,說穿了也不是打著什麼「淡季比較便宜」的算盤,只是為了配合旅伴的中秋連假,而恰好仙台也是我們都想去看看、不會太過都市、也不會太過冷門、飛機有直飛、又不會滿街台灣人的這樣一個選擇。
本來已經做好「沒楓葉也沒關係,能出國就開心」的準備,沒料到九月底的仙台,竟然跟台北一樣很會下雨,拍什麼都蒙上一層灰,有點遺憾是真的,但這時候也讓我見識到──一個地方之所以是觀光大國,不能單看風景名勝這種「硬實力」,而是在抹去天地賜與的優厚之餘,背後那滲入生活,支撐著各個層面的「軟實力」。
我在旅行途中寫過一篇臉書文章〈生活習慣是一種軟實力〉,提到在仙台旅行時,從來不缺洗手間,就連偏僻停車場都有免治馬桶,而且打理得乾乾淨淨。但我卻沒有見到清潔人員頻繁進出,而是即使前面排得長長一條人龍,輪到我時馬桶依舊像剛打掃過一樣,乾淨到可以一屁股坐上去。
因為洗手間的乾淨,不是單靠清潔人員維護,而是整體的生活習慣共同支撐。對於我這種旅人來說,陰天看什麼都灰濛濛、雨天要一邊撐傘一邊避開水窪,誠然是有點掃興。但是水喝多了要上洗手間有乾淨的馬桶、餓了馬上找得到實惠可口的飯菜、店家大多也親切到能隔著語言感覺到溫暖,這種蘊含在人與人之間、天氣變化都無法撼動的東西,就是一種強大的「軟實力」。
也因為這層「軟實力」,我和旅伴其實在仙台過得如魚得水,回台灣以後各自都染上了「旅行後憂鬱」──上網查還真的有這個專有名詞”post-vacation blues”,又稱連假症候群、收假憂鬱,意指連假回來後回歸正常生活,會陷入一種難以適應的沮喪感。
我和旅伴的共同症狀是,開始瘋狂查機票,尋找下一個旅行的目的。然而在狂刷機票網站的同時,我卻隱約覺得不太對勁:旅伴是上班族,回國隔天就立刻收假上班,平常壓力很大,工作內容也不是熱情所在,會有「旅行後憂鬱」很正常。
但是我卻剛好相反,回國後通常都會預留幾天緩衝,好吃好睡以修復旅途中的消耗,也不會排工作,理論上根本不會有「壓力」可言。再退一步說,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就算要馬上上工,也只是會疲倦,卻絲毫不會勉強。
而很多人會陷入「旅行後憂鬱」,是因為出國會住光鮮亮麗的旅館,回到雜亂老舊的家不適應。但這原因對我來說也不適用,因為一年多前,家裡因緣巧合搬到品質不錯的地方,裝潢簡約舒適,所有東西都充足且稱手,且白天也只有我一個人使用,跟窄小的仙台商旅比起來,家裡的居住品質顯然更勝一籌。
為什麼即使是這樣,我依舊會被捲入「旅行後憂鬱」呢?在過去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我可能會用「不知足」、「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反正人就是喜新厭舊」來責怪自己。但這對於憂鬱感並沒有幫助,反而會壓抑正常的情緒。
於是我沉靜下來仔細感受,那股躁動與憂鬱的源頭是什麼,而以下幾個「旅行後憂鬱」的原因,也就慢慢地浮出水面:
「旅行後憂鬱」的原因一:暫時逃離壓力
很久以前我就觀察到,自己在國外時好像「抗壓性」特別強。
過去在職場時,如果只是普通的請假在家,我還是會很掛心工作、也想馬上處理別人的需求,很難有放鬆的感覺。但是一到國外,我卻會切換成「老娘現在不在台灣,這些暫時跟我沒關係喔」的心理狀態,一天回一次訊息也覺得心安理得。
甚至連成為自由工作者後,我還意識到自己出國時,內心比較不在意網友的評論。平常在台灣發文,我常常會一直刷留言回饋,看到支持的評論就開心、看到不友善的留言會覺得難過。但是出國的時候,文章發出去我就很少看留言,內心完全沒有「擔心回饋怎麼樣」、「會不會有人批評」的焦慮。就算偶爾有不友善的評論,在國外也會聳聳肩想「沒關係啊,他想說就讓他說吧」,很快就放下了。相對地,在台灣時卻會記掛好幾天,就算一邊要忙其他的事,心裡還是有個疙瘩在。
我曾經覺得很莫名,物理上的距離為什麼這麼重要?明明我也可以人在台灣,但不要常常去滑留言、焦慮那些負評啊!為什麼只要物理上沒離開,就沒辦法切換成在國外的瀟灑心態?後來確實有分析出一些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我的成長背景下,大部分的人對於「出國」這件事,都有個「好好玩,暫時先不要打擾你」的默契。
我不會追著出國的合作夥伴要資料、而工作邀約方聽到我人在國外時,也阻止我晚上回旅館開電腦,大方地說「等你回台灣再討論」。我才發現真正解放我的,其實不是「物理距離」,而是「文化默契」──我可以理所當然地告訴自己「我在國外,沒辦法馬上回應是正常的」,而對方也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而心安理得地放下壓力,等有空時再處理。
至於為什麼對不友善的評論,出國時也會比較放鬆?我的感受是,自己在台灣時,留言的人畢竟跟我同文同種、很有可能跟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又出現在自己的網路社群裡,潛意識會有一種「這是在我生活圈裡的威脅」,因此會不安地想要防禦,哪怕對方真實的生活圈可能跟我相差十萬八千里。
然而一旦「物理上」出國,「心理上」就會覺得這個威脅離我很遠,就只是一連串網路上的文字,很自然就可以放下。
甚至不只是不友善留言,以前在台灣看到某些光鮮亮麗、過得有滋有味的部落客發文,也會下意識地想要跳過。不是他們寫得不好,而是因為激起了我的競爭感和成功焦慮。但在國外時,我卻可以很自然地欣賞他們的發文,後來發現那也是因為「不在同一個生活圈」,不需要競爭同樣的資源和網路關注,所以大腦很自然地放下了戒備。
出國一趟就能輕鬆放下「工作壓力」和「社群壓力」,當然會讓人捨不得回來。但畢竟這只是靠環境的助力,並不是基於心理素質強大,也難怪回來後會陷入憂鬱。
「旅行後憂鬱」的原因二:看見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身為自由工作者,已經算是很被鼓勵「創造無限可能性」的職業了。但是久了之後,一樣會陷入日復一日陳舊的模式。甚至因為自由工作者收入起起伏伏,如果發現有什麼模式,能讓我們獲得較為穩定地經濟和流量,反而會更不敢放手,生怕一旦沒認真耕耘,之前的努力就會付諸流水。
如果自由工作者都這樣,上班族就更不用講了。很多上班族一年一年地待在原地,久了就成為自己職業的形狀──只會做同樣的事,用同樣的習慣思考;不想接觸新東西,反正用不到;生活圈就只有同事,反正也無暇社交;不想學新的興趣,反正也不會加薪。
但是旅行,尤其是自助旅行,會把我們「野放」到全然陌生的地方。需要結結巴巴地講新語言,發現竟然可以通;需要研究地圖買車票,發現竟然可以帶自己去很遠的天涯海角;需要仰賴陌生人的善意,才發現竟然很多人願意無條件幫助你。
當旅人踏出國門,看見世界上新鮮的事情還很多,只要你有體力、有勇氣、也願意學習,好吃好玩的東西都等著你去探索,也有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一旦回到原本過膩了的生活,不需要你很有旺盛的精力、也不需要你的野心、更不需要學很多東西,只要機械性地用最小的阻力,完成交辦的任務就好,自然會非常沮喪。
即使是自由工作者,回到原本的生活,壓縮在台北的一角過一整天,也讓我很不適應。更不用說上班族了,從「原來我有無限的可能性」的雙眼發光,到「原來我只配過這種生活」的沮喪,那種違和感是很難平衡的。
「旅行後憂鬱」的原因三:陌生人的善意
上一篇文章提到,有天自己很想吃道地的居酒屋,奈何日文不好很難溝通。結果在當地遇到一間店,老闆的兒子恰好是英文老師,從頭到尾非常周到地幫我翻譯、確認我什麼不吃、怕我沒吃飽還一道又一道端上美味的料理加菜,即使中間非常忙碌,也會抽時間來和我聊天,最後親自送我到門口,互道感謝才離開。
我因為個性比較怕生,平常在台灣對陌生人最多就是客氣禮貌,也會因為不好意思,而不敢主動跟店家聊幾句。甚至上了幾年的瑜伽課,都覺得和老師沒有很熟,下課就匆匆拿著包包離去,一邊聽著熱情的同學主動和老師聊最近發生的事,心裡羨慕不已。
但是在旅行的時候,自己是人生地不熟的外國人,相對會變得很脆弱,也經常需要求助,沒有他人的善意,很多事情根本就辦不成。而當自己身分是外國人時,當地人也比較容易放下戒心,能夠更加純粹與友善地幫助你,不怕為自己惹麻煩,那份共振出來的感動就會特別強大。
甚至因為台灣在三一一大地震的時候幫上不少忙,很多東北人對台灣人又會特別親切,甚至聽到你是台灣來的,還主動跟你說謝謝。
但是轉眼回到台灣,我繼續過著獨來獨往,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日子。路上陌生人也因為我看起來就是在地人,不會認為我需要幫助,而冷淡地擦身而過。甚至覺得主動靠近的人,可能是要推銷還是詐騙,而保持一點戒心。那份純然的善意,反而在自己的土地上難以感受,也難怪歸國的旅人會特別思念。
找出「旅行後憂鬱」的解方
那麼當我覺察出這些「旅行後憂鬱」的原因之後,又該怎麼辦呢?不得不說,光是能找到這些原因,本身就是一種解藥,因為它告訴我們「問題不是出在旅行,而是生活中缺少這些養分」。
旅行本身當然可以治癒人,但是現實就是,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過生活」,而不是「旅行」。如果單純仰賴下一張機票治癒自己,那麼可以預期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會飢渴地等待下趟旅行的救贖,並且對當下充滿怨念與不快樂,而我不認為這是最好的解方。
而我面對「旅行後憂鬱」的方法是,當我知道自己的壓力,原來可以靠「物理距離」而改變,我就試著在「心理距離」上做到。回台灣遇到有工作壓力、甚至遇到不友善的評論時,我會問自己:「如果我現在人在國外,我會用什麼態度面對呢?」
神奇的是一旦這樣提醒,內心就放鬆很多。不會再急著處理別人的需求、應付陌生網友的留言,而是先放下焦慮,等適合的時間再好好處理。
而那份「因為看見自己的無限可能,不想被壓回原本生活」的感受,也被我轉換成「認真學英文、存錢和規劃旅行」的動能。尤其是離開職場後因為用不到英文,流利程度退化很多,也一直提不起勁復習。但是一旦想擁抱世界,英文就變成通行證,反而願意主動研究一些A P P來背單字、練聽力口說,因為知道幾個月後馬上用得到,也會很積極地投入學習。
甚至連平常不喜歡運動的我,也開始刻意練習走很遠的路。比方說明明樓下就買得到咖啡,我會刻意跑去兩個捷運站之外買了再走回來。下雨也會像旅行時一樣,風雨無阻地撐傘出門,而不是看到有點雨就放棄。以前會覺得這種行為很浪費時間,但因為意識到自助旅行非常依賴體力和腳力,也無法控制天氣變化,因此訓練自己在任何天氣下都很耐走,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只要這樣想,買咖啡的路突然就不無聊了,走很遠的路去市場買了重物回來,也當作是旅行扛行李的練習,還會充滿幹勁。身體還因為好好運動而變得更加結實,根本一舉兩得。
至於感受「陌生人的純粹善意」呢?在台灣或許有點難,但我把它轉化為對朋友的真誠關心,不再只是按個讚就過場。對店員也有更多微笑和眼神接觸。這樣無論是熟人或陌生人,和我交流時,即使只有幾秒,也會覺得被善待,而我自己也會感覺更多溫暖──這是我目前能做的練習。
當一個人不在旅行時,也能活得像是旅行一樣,那麼他就不是把日子過得痛苦,只能等下一張機票救贖自己。他是把這份等待轉化成動能,下次踏上旅途的時候,他又會變成比上次更快樂又強壯的旅人。
※ 本文摘自 《不只是旅行:把每一次上路,走成一張內在地圖》,原篇名為〈18 日本仙台──旅行後的憂鬱,只有下一張機票才能治癒嗎?〉,立即前往試讀►►►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