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從寵物看性格》養烏龜習慣保持距離、養浪浪易委屈自己?心理諮商師教你「看寵物識人」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8月22日01:00 • 林萃芬

現代人養寵物不再是為了幫忙牧羊、看門,而是為了填補心理的空洞。林萃芬發現,越是在人際關係緊張的城市中,寵物越容易變成「情緒替代品」與「關係替代品」。(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諮商室裡,專業心理師林萃芬看過無數感情與人際衝突,她提出一個深刻觀點:「從一個人與寵物相處的習慣,可以精準洞察他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與情緒底層。」林萃芬在《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指出,寵物不只是陪伴,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們無意識中的性格、需求、傷口與慾望。有些人透過寵物尋求安慰與認同,有些人將控制與支配欲轉嫁到動物身上。看起來是溫柔飼主,實則可能情緒壓抑、隨時爆發;看起來是親切戀人,卻可能在人際中藏著攻擊與冷暴力傾向。

寵物依附,顯示你的情感模式

現代人養寵物不再是為了幫忙牧羊、看門,而是為了填補心理的空洞。林萃芬發現,越是在人際關係緊張的城市中,寵物越容易變成「情緒替代品」與「關係替代品」。 主人對寵物的情緒依賴越高,也越容易在寵物離世或生病時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許多主人將寵物視為「毛小孩」,與其說是照顧,不如說是將人際中的需求投射到寵物身上。照顧毛小孩、美容、參加社交活動,甚至請專人接送、運動健身,其實反映的是主人希望被需要、被依賴、被回應的情感渴望。

這樣的主人往往同時具備高關注/高依附的依戀風格,在親密關係中極度投入,也可能因太過焦慮、缺乏安全感,而出現情緒勒索或控制傾向。

行為中藏著暗號:他怎麼對狗,就怎麼對親密的人

林萃芬分享過一段令人震撼的經歷:一位平時溫和有禮的朋友,面對一隻落水小狗時,竟突然咆哮並跺腳嚇唬牠,在狗兒驚嚇失禁後,他反而感到極度興奮與滿足。這段經歷讓她深感警覺:對寵物施加控制或攻擊,是壓抑情緒的出口,更是性格的警訊。

心理學上稱這類行為為「向下投射」:將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發洩在更弱小的對象上。表面溫和的人,可能因無法對外界表達不滿,轉而將怒氣發洩在寵物、孩子、甚至最親近的伴侶身上。她提醒:別被「脾氣好」的表象騙了,越是壓抑自己、習慣討好別人的人,情緒一旦失控,後果往往更激烈。

而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六歲以上仍對動物有蓄意傷害行為者,可能符合「間歇性爆發障礙」或「行為規範障礙」的診斷標準。這樣的行為,若忽視,將來極可能轉向對親密伴侶或孩子的暴力行為。

你選擇的寵物,其實是你的性格縮影

林萃芬進一步歸納出幾種常見的「寵物性格對應圖譜」一個人選擇飼養哪種類型的寵物,往往呼應他在親密關係中的特質與需求:

★觀賞型動物(如魚、烏龜):這類主人習慣保持距離、重視自主空間。他們在人際中多半沉靜、謹慎,不喜歡太多肢體碰觸,討厭吵雜、喜愛秩序。面對熱情擁抱時,他們可能會全身僵硬,甚至退避。

★互動型寵物(如狗、貓):喜歡擁抱、撫摸寵物的人,傾向在人際中透過肢體語言表達愛與情感。他們通常熱情、主動、願意照顧別人,也較容易產生情感依附。

★名牌寵物、純種犬種:這類主人視寵物為品味與地位的象徵,如同穿戴名牌。交往中,他們也容易把伴侶當成展示品,過度重視「外觀配得感」,缺乏內在連結。

★收養流浪動物:這類人富有同理心,習慣照顧弱者。但也常因「愛心水龍頭」關不掉,而在親密關係中不擅拒絕、容易委屈自己。他們常將自己的創傷投射在被遺棄的動物身上,展現強烈保護傾向。

★飼養攻擊型寵物(如惡犬):若主人放任狗咬人,或故意張貼「內有惡犬請勿靠近」等警告語,這可能代表他本人本就對人際充滿敵意,缺乏信任感與社會適應力。

溫柔與攻擊的界線,從寵物行為看得最清楚

有些人對動物極度溫柔,甚至對動物的痛苦極度敏感。林萃芬曾見過獸醫遭飼主更換,只因「不夠溫柔、沒撫摸寵物」。這類主人也會將相同的標準放在親密關係中:希望伴侶能溫柔傾聽、真心回應。

但她也提醒,不善於處理自己情緒的人,無論對寵物或人,都可能在壓力下出現極端反應。 有朋友被家暴多年,事後才發現,丈夫早年就曾為了打狗而骨折。若當時能看懂「對待動物的方式」,也許命運早有不同選擇。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與寵物互動能改善情緒、提升自尊與安全感。 但真正健康的關係,應是雙向的照顧與理解,而不是單方面索取或情緒投射。

想知道他將來對你如何?看他現在怎麼對狗

與其問「他會不會愛我?會不會溫柔?」不如觀察「他怎麼對待一隻狗?」林萃芬說:人與寵物的互動,會不知不覺洩露出他的價值觀、情緒風格與人際邊界。無論是肢體表現、控制慾、責任感或耐性,每一個細節都藏著他如何愛人、如何應對衝突與失控情境。一隻寵物,看似日常,其實是他性格最赤裸的側寫。若你想真正洞察人心,請先從「牠」開始。

書籍介紹

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
作者:林萃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4/14

作者簡介
林萃芬

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

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