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適齊談東南亞台人二戰經驗 樣態多元充滿故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80年前的今天,在東南亞的台灣人發生了什麼事?命運又是如何?為了帶民眾更認識這段歷史,華視今天(15日)舉辦《我們與小娘惹的距離:台灣與馬來世界》系列講座,出席的學者指出,二戰期間在東南亞的台灣人並不是鐵板一塊,這群人的背景、遭遇都不太一樣,有的被當地人懷恨在心,也有的被送去集中營,不曾再回到台灣。
《我們與小娘惹的距離:台灣與馬來世界》系列講座第三場邀請到政大歷史學系副教授藍適齊及新媒體「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涂豐恩進行對談。
身為電視劇《聽海湧》及紀錄片《由島至島》的歷史顧問,藍適齊坦言,他之所以對台灣人在東南亞的二戰經驗有興趣,是因為早期他在新加坡教書時,有學界朋友告訴他,不少東南亞當地華人耆老談起二戰經驗都會說被日本佔領殖民的生活過得很苦,所以覺得日本人很壞,但他們總會補一句「可是,台灣人更壞。」
藍適齊表示,這些耆老指的台灣人,很可能是戰爭爆發前早就飄洋過海到印尼等地發展,甚至跟當地人通婚、成家立業且定居多年的台灣人。藍適齊說:『(原音)1920年代、1930年代就已經到東南亞各地去成家、立業、定居,他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住在當地的台灣人,那他們在戰爭爆發之後,有些在馬來亞的就被英國政府拘留,送到印度的集中營,一關就關到戰爭結束,所以關了4年多的時間。我自己研究的還有另外一群在印尼的台灣人,人數更多,應該有400、500人,這些人在戰爭爆發之後,馬上就被荷蘭政府拘留,然後就送到澳洲非常內陸的地方去被關押,一關也關了4年多。』
藍適齊表示,1941年12月二戰爆發後才被軍事動員到東南亞的台灣人只是其中一種樣態,在當下,台灣作為日本殖民地,有些在東南亞定居已久的台灣人一夕之間被貼上日本人的標籤,成為階下囚,有些東南亞華人村落在日軍佔領後慘遭屠村,另外也有些華人因語言能力被相中,成為軍隊的翻譯人員,這些為日軍服務的人不免被當地人視為背叛者,而這些愛恨情仇背後都是好多人的故事。
藍適齊表示,人們經常把一群人看成是一個整體,比如說這些二戰期間在東南亞的台灣人,明明背景、遭遇不太一樣,但是因為出生地跟國籍很容易被一概而論,他希望未來除了文字、口述歷史之外,能有更多不同媒介例如影視作品探討這段歷史,增進民眾更多元的理解、更深刻的思考,並反思人類與戰爭之間的距離。(編輯 : 廖奕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