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打詐有效!詐騙案1年內下降逾兩成 損失金額銳減近50億
即時中心/高睿鴻、李美妍報導
近年台灣詐騙犯罪猖獗,受害民眾越來越多,讓政府及司法單位備感壓力,積極強化打詐力道。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5)天前往國會,為「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2.0執行成效」進行專案報告,說明政府各項打詐手段、以及執行效果。他表示,從詐欺案件受理數的變化、財產損失金額趨勢…等數據來看,都顯示國內的詐騙情形,似乎已有趨緩現象。
報告中說明,去(2024)年7月31日詐防條例公布施行、政府並於8月設置「165 打詐儀錶板」,逐日公布詐欺犯罪統計數據。根據統計,扣除交易糾紛、債務不履行等假性財產犯罪案件後,每月受理案件數由去年8月1萬9590件,下降至今年7月1萬5177 件,降幅達到22.5%。統計模型計算結果顯示,受理案件數長期以「每月減少350件」的趨勢緩步下降。
財產損失金額方面,報告中則點出,去年8月至今年7月期間,扣除假性財產犯罪案件後,每月財損金額由去年8月131億1047萬,下降至今年7月81億7261萬,降幅高達37.7%。統計結果顯示,財損金額以每月減少5億的趨勢逐漸下降。
卓榮泰進一步指出,詐騙犯罪類型變化多端,從受理案件數及財損金額來看,假投資詐騙、假交友投資詐騙、網路購物詐騙、假買家騙賣家詐騙、假檢警詐騙等,佔據受理案件數59%、全體財損金額91%,堪稱最主要的5大詐騙類型。
其中,假投資詐騙受理案件數,佔據總案件數23%、財損金額佔總數64%,是最常見、讓民眾損失最高的詐騙類型。假交友投資詐騙受理案件數佔7%、財損金額占14%次之。報告中指名,上述兩項合計,佔總案件數30%、財損金額78%,這兩種類型的詐騙,不僅透過網路平台、社群網站進行電信詐騙,也包括熟人投資詐騙、陌生人交友投資詐騙等;都是取信被害人後,誘騙投資股票、虛擬貨幣等,危害性最高。
此外,假買家騙賣家詐騙、以及網路購物詐騙,也均常發生於網路購物過程,前者是歹徒詐騙賣東西的受害者、後者是歹徒詐騙買東西的受害者。兩者合計,佔據犯罪案件總數 26%,不過財損金額只佔3%。反觀,假冒檢察官、警察、銀行、醫院、電信公司、戶政事務所等的假檢警類詐騙,受理案件數只佔3%,但財損金額卻佔了10%,並與個資外洩相關,危害性高。
報告中續指,各類型詐騙可進一步分類為投資類詐騙、非投資類詐騙,共兩大類。「投資類詐騙」包括前述的假投資詐騙、假交友投資詐騙,都是以各種不同手段,逐步取得被害人信任後,逐次使用小利,誘騙被害人投入更大量金錢;只要當事人無法、或不願認知已上當受騙,就會持續投入更多金錢。
報告中警示,投資類詐騙受害者,大約半數能在30天內發覺自己受害、近95%受害者於6個月內發覺遭詐;反觀非投資類詐騙受害者,通常能更迅速察覺騙局,30%受害者3日內就會報案、60%受害者半個月內報案。網路購物詐騙案件,也會有44%受害者3日內報案、60%受害者1週內報案。
報告提到,民眾從被詐騙、到報案之間,明顯存在時間差,特別是投資類詐騙的受害者。如果是非投資類詐騙受害者,70%以上民眾1個月內報案;但多數的投資類詐騙受害者,大概要等6個月的時間,才會知道被詐騙。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