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座少年工見證戰火 戰後推動台日交流
(中央社記者賴于榛台北15日電)二次大戰終戰80週年,台灣當年是日本殖民地,有許多台籍子弟因各種理由從軍,遠赴南洋等各戰場打仗,或是在部隊從事各種工作,終戰之後,他們組成交流團體,和日方形成了不間斷的聯繫,高座會即是其中一例。
1942年,二戰中後期,日本在太平洋海戰中未取得優勢,更在關鍵的中途島海戰損失4艘航空母艦,也折損大量戰機,日本政府決定快速提升戰機生產量,興建高座海軍工廠打造以「雷電」為主力的快速升空戰鬥機,用以保衛日本本土與皇居。
成績優異少年工 赴日成麻雀部隊
當時台灣總督府以半工半讀、修業完成就能取得工業學校或中學同等學歷資格等條件,吸引台灣少年應募,原欲徵募3萬人,最終經體格檢查、筆試與口試考驗後,共8419人獲取資格,錄取者多是在校成績前3名,可說是一時之選。實習期間,少年工練習揮鐵鎚、斬鐵板等製造技術,再分批被送往位於神奈川縣的日本高座海軍工廠,以及派遣至日本各地的飛機製造廠支援生產。
初期少年工仍有學習一般學科,但戰事趨於激烈後,為趕工製造戰機以及躲避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後期只能持續加班工作。
直到終戰,這群每天晨起就排隊前往工廠,被稱為「麻雀部隊」的少年工,一共打造128架雷電戰機,占日本總生產量的1/5,讓當時厚木基地的日本海軍第302航空隊,能在東京灣外海迅速起降,迎擊敵機。
南島少年屢遭凍傷 目睹同袍死亡見證戰爭無情
1929年生的前台中市議員何春樹曾是少年工的一員,台灣高座之友會會長、前立委何敏豪是何春樹的侄子。他受訪時轉述,何春樹當時在國民學校是全校學生長,每天負責在朝會發號施令,指揮2000多名學生,後雖因家貧難以升學,遇到少年工招募,在有薪又能獲取學籍的誘因下,決心赴日,返台後也用工資及退職補償金等,償還家庭負債。
何敏豪說,當年爺爺在日本帝國糖廠蓋鐵路,月薪30塊日圓就能養活全家,少年工的月薪是25塊起跳,且若被送去支援民營企業還能另外有加給,因此多數少年工月薪幾乎都有30塊日圓以上,日本海軍還承諾,等戰爭結束後,少年工等同高工畢業,擁有直接考大學的資格,誘因十足。
何春樹的考量可說是當年多數高座少年工的縮影,只是這個選擇的實踐過程並不容易。
8000餘人年紀在13歲至18歲不等,平均年齡僅14.5歲就在戰時遠離家人、飄洋過海,在相比南島台灣寒冷的日本過著集體住宿、吃著大鍋飯的生活。何敏豪轉述,何春樹當年除離鄉時以及痛苦的暈船過程,最難忍受的就是寒風刺骨,在日本高座時常遇到冷冽的落山風以及暴風雪,凍傷與凍瘡可說是少年工的標準傷痕。
天候惡劣加上戰火延燒至日本本土,台灣少年工在日病故、戰歿者逾50人。1945年7月30日,終戰倒數不到一個月,何春樹就曾目睹6名少年工在回廠途中,遭美軍炸彈炸死的憾事。
何敏豪說,當日皇「玉音放送」戰敗,不少少年工都忍不住腳一軟,跪著流淚,也有少年工覺得終於結束一切,可以回到家鄉台灣,「我想我叔叔(何春樹)心情也是不好,兩種感受並存心中」。
少年工之一的陳臣堅也在國史館訪談錄中提及,「我的心情相當複雜,一方面覺得很高興,終於可以回台灣,另一方面則是訝異戰爭怎麼會打輸了?我們不是每天這麼拚命嗎?」
台灣高座之友會 推動台日交流
終戰後的1946年,除自願留日者,少年工陸續返回台灣。不過少年工因幫助日本政府,不易容於當時政治情勢,返台後聯繫多在檯面下,直到解嚴後才成立「台灣高座會台日交流協會」推動台日交流。
「歲月不饒人,少年工現在都是平均95歲以上的長者,也從首次聚會的2000餘人,到今年恐剩下4、5人。」少年工交流因年紀越來越難持續,何敏豪在此情況下,承擔繼續傳遞少年工故事以及台日交流的任務。
何敏豪說,當年是被前駐日大使謝長廷點名成立「高座之友會」並接下會長,他也承襲少年工的台日「羈絆」,以二代身分持續推動台日交流。
80週年台日交流彰顯大會8月2日在台中長榮桂冠酒店席開40餘桌,白髮皤皤、年逾9旬的高座少年工何春樹、東俊賢、廖受章出席,包括台日交流協會代表片山和之也受邀參加,見證那段歷史。
何敏豪認為,台灣人的記憶不能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就忘記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事情,且台日情感特殊,無論台灣少年工、台灣海交會、灣生日本人等,都是彰顯台日羈絆80年來的重要因素,未來交流必定持續進行,第二代會跨出更大的領域推動雙邊民間互動,除過去在疫情期間曾協助捐贈口罩給日本,近日缺米風波,高座之友會日前也配合安倍之友會,協助捐贈蓬萊米,繼續發展台日合作。(編輯:謝佳珍)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