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伊朗Shahed-136無人機橫行俄烏戰場 美軍要業界研製「1比1複製品」
美國五角大廈近日發布1份「徵詢資訊書」(RFI),要求業界研製出與伊朗「見證者-136」(Shahed-136)攻擊無人機「1比1」的完全複製版本。這款無人機目前已被俄羅斯廣泛投入戰場。美方表示,相關複製機將用於模擬訓練和技術研究,以強化反制無人機的戰術及能力。
軍聞網站The Aviationist報導,伊朗「見證者」(Shahed)系列無人機已被俄羅斯大規模投入俄烏戰場,單日出動次數最高可達140架。
其中,「見證者-136」(Shahed-136)攻擊無人機採用螺旋槳推進、三角翼設計,重量約200公斤,搭載50公斤彈頭,通常以1次性攻擊方式直接撞擊目標後自毀。
Shahed-136無人機雖傳有具備「盤旋待機」能力的改良型,但並未納入美國這次RFI需求。在俄軍服役時,Shahed-136被命名為「Geran-2」,可由地面或車載平台發射,有時輔以火箭助推,來實現近乎垂直的起飛。這項設計讓1輛車載平台便可攜帶多架無人機並快速連發,藉此實施飽和攻擊、壓制並癱瘓敵方防空系統。
Usually we only see the russian Geran-2 (Shahed 136) drones after they have been shot down. Here is a photo of an intact one on display. pic.twitter.com/RjzMGmX3JL
— DanielR (@DanielR33187703) August 12, 2025
依據五角大廈RFI,美國業界提交的攻擊無人機必須是「1比1複製品」,外觀、結構和功能均須與Shahed-136無人機相符:最低航程2500公里以上;最高時速185 公里;機身長度3.5公尺、翼展2.5 公尺;螺旋槳尺寸及位置與原機相同;須具備氣壓彈射起飛能力,並能自動完成從起飛到降落的全程飛行。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不會提供任何實機樣本,參與廠商必須自行研發。首批預計採購16架,並可追加20架。這些複製無人機並非直接列裝美軍,而是用作訓練和技術測試的威脅模擬機,確保美軍能在實戰中有效反制Shahed-136無人機。
同時,這份RFI也鼓勵廠商提交「全新設計」或對現有專案的改良版本,甚至可能發展成雙用途機型:1種專供模擬訓練使用,另1種則可作為實戰武器。雖然西方軍隊對1次性攻擊無人機的公開採用相對保守,但歐洲飛彈集團(MBDA)等防務大廠已陸續推出相關概念。
Iran has published the various launch systems of Shahed-136s loitering muni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pic.twitter.com/eO2VBWxFma
— Iran Observer (@IranObserver0) November 13, 2023
目前,「格里芬航空航太」(Griffon Aerospace)公司推出的MQM-172「箭頭」(Arrowhead)無人機最有可能參與競標。這款無人機被外界認為與Shahed-136無人機高度相似,甚至被稱為「未授權的複製品」。它同樣可採用氣壓或火箭助推發射,載重約45公斤,可搭載炸藥、電子戰或ISR設備。格里芬至今已交付超過1萬2000架無人機,專注於中小型平台。
另1個潛在競爭者是Spektreworks公司開發的「低成本無人戰鬥攻擊系統」(LUCAS),內部代號為FLM-136,明顯向Shahed-136無人機致敬。LUCAS定位是威脅模擬用途,但目前版本的性能尚未完全達到Shahed-136無人機的標準,若要符合RFI要求,恐須推出升級型號。
值得注意的是,Shahed-136無人機本身也並非完全原創。外界普遍認為,它大量借鑑德國Dornier公司於1980年代開發的「反雷達無人機」(DAR)。該機原本意在對蘇聯的防空系統進行飽和攻擊,後來由「以色列航太工業」(IAI)公司改良為「哈比無人機」(IAI Harpy)。
伊朗則可能透過中東代理武裝,取得故障的哈比無人機,或僅憑影像資料進行逆向工程,逐漸發展出Shahed系列。經多年演化,即便出自相同的技術血統,不同型號間已出現明顯差異,也讓今日美軍必須對這款「被逆向過的逆向機」再度進行逆向工程。
Here’s the Spec Sheet for the FLM 136 I assume the LUCAS drone is based on. About 400 miles of range, 40 pound payload, with an engine that’s about half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Shahed 136’s. pic.twitter.com/U4oe8RoZX1
— Alex Hollings (@AlexHollings52) July 17, 2025